日前,在四川省第五屆自然教育周活動中,綿陽市平武縣奏響了一曲獨特的「生態交響曲」。通過舉辦「生態共護、發展同行」自然教育主題活動,向外界展示了以「自然教育+」為引領的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學員在王朗自然教育基地學習
自然教育實踐:實現「流量」到「留量」的轉變
平武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並以此為依託,該縣大力發展自然教育。當地在全省率先設立自然教育專職管理機構,創新推行「站地合一機制」,成立岷山(平武)自然教育總校」下設5個分校,構建起全域覆蓋的自然教育網絡。目前,平武已開發王朗觀察感受、遊憩體驗、研學探究等三個類型共16條自然教育線路以及18個主題課程,推出老河溝、木皮區域等10餘條生態體驗線路,打造了野生動植物科考、自然觀察、生態保護體驗等40餘個自然教育產品,提供自然教育服務達1000餘場次,成功創建3個國家、省級自然教育基地。同時,平武將自然生態體驗與民族文化特色有機結合,打造古村落和民宿集群,帶動入口社區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行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平武全縣自然教育訪客超35.08萬人次,遊客停留時間持續延長,直接營收達1900萬元,還帶動了農產品銷售、民宿集群等關聯產業增收6900萬元。
老河溝導賞員講解自然知識
產業融合:推動生態價值向多元經濟延伸
《平武縣自然教育總體規劃》明確了「一核雙園三區四帶」的產業佈局,重點發展生態體驗、科研教學、幹部教育等領域,實施自然教育場域建設、產品設計開發、「自然教育+」產業融合、生態文化建設、公共品牌建設和運營機制建設6大重點工程,累計投資超2.6億元,建成王朗國際探秘營地、龍池坪傘護物種基地等43個項目。其中,老河溝保護地通過培訓村民成為導賞員,帶領訪客安全觀察野生動物,130餘名生態導賞員參與自然教育總收入近50萬元,實現了村民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轉變;關壩村採用「自然教育+社區治理」模式,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村民生活,打造「村民即講師、村莊即課堂」的自然教育生態圈,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生態信息農業和訂單農業,110戶村民戶均年增收1萬餘元;在高村鄉,精品民宿與自然教育深度融合,配套開發稻田景觀、農事體驗活動,延長遊客停留時間,形成「民宿+研學+農耕」產業鏈,2024年全鄉接待遊客超4萬人次,帶動周邊特色農產品、餐飲、住宿等經濟收入3200餘萬元,促進穩定就業70餘人,帶動人均增收3000餘元。
學員在老河溝生態營地參加自然教育課程
智庫與合作:構建開放的自然教育生態圈
平武縣組建了全國首個縣級自然教育專家委員會,聘請38位諮詢專家、公益傳播大使、名師等高端智庫人才。與復旦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廣泛合作,建立3個自然教育博士工作站,實施多個自然教育建設項目。與此同時,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山系6個管理分局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自然教育聯盟。構建「生態導賞員+自然解說員+自然體驗師」三級本土自然教育人才體系,培養本土自然教育人才100餘人。成立縣文旅集團負責全縣自然教育運營工作,與「兩彈一星」幹部學院等40餘家單位(機構)達成合作。
平武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圍繞自然教育產業整體佈局,抓住大九寨交旅融合發展示範區機遇,加快交通項目建設,提升通達能力。此外,平武還將以大熊貓文創開發、民族文化體驗和城市「微度假」為切入點,促進自然教育與交文旅產業融合,突出「公園經濟」、「冰雪經濟」等重點方向,豐富配套業態,開創更高質量、更富內涵、更可持續的自然教育發展新局面。隨着綿九高速即將全線貫通,這個曾經深藏岷山腹地的生態秘境,正以自然教育為槓桿,撬動綠水青山蘊含的無限可能。根據規劃,到2030年,平武將培育百家自然教育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為「兩山」轉化貢獻完全可以複製的「平武經驗」。(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胡宇)
頂圖:王朗自然教育解說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