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崗,一群普通但不平凡的詩人。
在深圳,一場充滿敬畏的詩集首發式。
在南方,一次震憾人心的詩歌鑑賞會。
南天春早見芳華,3月14日下午,一部見證着人類善良、友愛和毅力的生命之書——《我的餘生》深圳首發暨鑑賞會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學人書房舉行,這部關於生命之書的出版,展示了深圳另一種精神內涵,是新大眾文藝在橫崗乃至深圳的生動樣本。
這部詩集的主要作者是一群身患疾病的透析病友,他們沒有放棄生命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愛,聚楊為鳳,從零起步學習詩歌創作,用審美語言向世界表達個人的看法。其杜鵑之聲結集成《我的餘生》,由花城出版社大力支持,橫崗街道辦事處鼎力援助,正式出版,與讀者見面。
作為這部具有特殊意義的詩集的作者,透友們不只是現實生活中的兒女、父母、兄妹、同事、鄰里,不光是患者、職員、義工,同時也成為文學創作領域裡當之無愧的詩人。他們通過寫作展現了在困境中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着追求,這些素人寫作者以真實的情感和質樸的文字,記錄了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希望。
詩集的出版得到了多方支持,包括著名設計師韓湛寧的封面設計,著名攝影家吳忠平的攝影,著名詩人、翻譯家姚風作序等等,一經面世,就引起廣泛關注,花城出版社作重點推介,而紅棉文學獎的鼓勵則為這部作品的誕生提供了契機,成為推動新大眾文藝發展的生動案例。
此次首發儀式不僅是文學活動,更是「文明+公益」理念的體現,也是新大眾文藝發展的生動縮影。通過文學與公益的結合,橫崗街道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新路徑,讓文學成為滋養心靈、凝聚力量的文化力量,把文明城市建設與文學升華通過互融互促的「有意思」方式呈現。這種模式不僅豐富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現了新大眾文藝在基層的蓬勃生機和廣泛影響力。《我的餘生》的出版和鑑賞,不僅是對創作者的肯定,更是對新大眾文藝價值的深刻詮釋。它證明了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性文化實踐,能夠跨越身份和背景的限制,成為人們表達自我、傳遞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本次活動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學院,深圳圖書館,廣東省詩歌創作委員會,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聯合主辦;由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黨政和人大辦公室承辦,由深圳胡楊林藝術團、《特區文學》雜誌社、《書都》雜誌社、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文明促進會、亞洲銅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聯合協辦。
一年多以來,多個名家團隊走進橫崗街道開展公益之行,集名家智慧及影響力為胡楊林藝術團里這群特殊的文學愛好者圓夢。
韓湛寧設計團隊、李亞威導演團隊、吳忠平攝影工作室、 澳門大學姚風教授,以及花城出版社、深圳市政協文史委、深圳圖書館、深圳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廣州文藝》報刊社、《特區文學》雜誌社、《書都》編輯團隊、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等名家團體,深入實地了解胡楊林藝術團透析病友的創作情況,並從紀錄片、攝影、詩集創作、團歌、logo設計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還引進深圳市圖書流動站和公益書屋等資源,全力將「陽光、快樂、尊嚴」的正能量社會團體故事從橫崗街道這個特色文明實踐點傳播開來。
一次次的互動和鼓勵,越來越多的胡楊林藝術團的透友在與名家老師的交流中,燃起了生活的信念和希望,從零起步學習詩歌創作,將對生命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愛融入了文學創作。如今,胡楊林藝術團活動點也已成為橫崗街道的新晉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在花城出版社和橫崗街道的支持下,由胡楊林藝術團透友們所創作的詩作結集成《我的餘生》,今年正式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
在新大眾文藝理念的映照下,《我的餘生》的出版與鑑賞意義非凡。它以透友這一特殊群體的文學創作為切入點,打破了傳統文藝創作的壁壘,充分展現出大眾在文藝領域的主體地位與無限潛力。
新大眾文藝倡導文藝回歸大眾、服務大眾,讓每一個平凡個體都能成為文藝的創作者與傳播者 ,而這部詩集正是這一理念的鮮活例證。它證明了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大眾都能借文藝表達自我、傳遞情感,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未來,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創作湧現,不斷拓展新大眾文藝的邊界,豐富其內涵,使其真正成為連接大眾心靈、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澎湃動力。 (記者 李溪 通訊員 溫紫珊 丘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