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粵北的田野,廣東韶關市湞江區新韶鎮陳江村的稻蝦輪作基地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水田波光粼粼,村民們正從稻田間提起一籠籠鮮活的小龍蝦,濺起的水花如碎玉般落入田間,泛起層層漣漪,傳遞着豐收的喜悅。這裡的「早蝦」為何能在春天「搶跑」?答案在於粵北地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
小龍蝦收籠
氣候優勢助力「早蝦」搶鮮上市
粵北地區溫暖的氣候為小龍蝦的提前上市提供了有利條件。農田水溫只需保持在5℃以上,小龍蝦便能正常進食和生長。當湖北等主產區的小龍蝦還在冬眠時,陳江村的小龍蝦已提前近兩個月「搶鮮」登陸市場,錯峰供應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春季餐飲市場的「流量擔當」。
在基地的分揀區,工人們正熟練地將小龍蝦按規格分類。成品蝦以不同價格「直達」大灣區市場:9錢以上的「炮頭蝦」每斤售價約80元,6錢至8錢的大蝦每斤50元左右,4錢至6錢的中蝦每斤30元左右,小蝦每斤20元左右。甚至連指甲蓋大小的蝦苗也以每斤42元的價格被本地養殖戶爭相搶購。
「快看,這蝦鉗紅得透亮,個頭還大!湖北小龍蝦還在冬眠,我們的蝦已經搶完『頭彩』了!」基地項目負責人後良兵拎起一網活蹦亂跳的小龍蝦,笑着向記者介紹。今年首批蝦畝產超400斤,待到高峰期,畝產能達到近2000斤。每天捕撈的小龍蝦剛出水就被冷鏈車直送市場,客戶訂單絡繹不絕,供不應求。
小龍蝦分揀
「稻蝦輪作」模式盤活土地 產值翻三倍
據了解,陳江村的稻蝦輪作基地是韶關市湞江區新韶鎮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打造的「一村一品」項目。通過「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模式,基地實現了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的生態循環。每年6月至10月,稻田裡孕育出顆粒飽滿的生態米;稻收後,翻耕的秸稈經發酵化作天然蝦糧,11月灌水變身「蝦塘」,肥美的蝦群在稻茬間穿梭覓食;次年3月,當北方寒意未消時,這裡的小龍蝦已殼紅肉緊、活力十足,搶「鮮」登上春季餐桌;待到5月,翻整後的土地又將迎來新一季稻苗。
這種「稻蝦接力」的模式,讓每畝產值突破萬元,是傳統單一種植模式的三倍有餘。「以前收完稻子地就閒着,現在冬天養蝦、夏天種稻,連田埂都『長』出錢來!」村民潘大姐笑着說道。
小龍蝦按個頭重量分揀
音樂美食節助力鄉村振興 續寫共富新篇
更讓村民期待的是,5月小龍蝦豐收季結束後,村里將緊鑼密鼓籌備「稻香蝦趣·樂享田園」音樂美食節。屆時,各種精彩活動將輪番登場,讓遊客從舌尖到心頭感受田園魅力。
晨光映照着熱鬧的蝦塘,滿載的貨車駛向城市。韶關市湞江區新韶鎮陳江村黨支部書記謝衛強望着連片水田,信心滿滿地表示:「稻蝦輪作盤活了土地、做大了產業。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稻蝦輪作』模式,大力推進稻蝦產業擴面提質,讓『早蝦』產業成為促進群眾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讓『一隻蝦、一粒米』的故事續寫共富新篇。」(記者 潘紅 通訊員 林綺贇 湞宣)
頂圖:連片水田稻蝦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