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中英教育科技合作、共促綠色低碳發展,巴斯大學新任校長費爾·泰勒教授(Prof. Phil Taylor)近日率學術代表團訪問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市。此次訪問系費爾·泰勒教授自2024年8月就任校長以來首次國際出訪,目的地選定粵港澳大灣區,凸顯該校對中國市場的戰略重視。訪問行程由英國文化處(British Council)統籌,聚焦新能源技術創新與國際化人才培養,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及產業界展開多領域對話。
校長首訪釋放強合作信號
作為巴斯大學首位以校長身份訪問粵港澳大灣區的學術領袖,費爾·泰勒教授的行程引發廣泛關注。在港期間,代表團舉辦了媒體交流會,與兩地媒體深入探討產學研協同路徑。泰勒教授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新能源與智能技術領域展現出全球領先的產業活力。此次首訪選擇大灣區,正是看中這裏獨特的創新生態與市場潛力。巴斯大學願充分發揮在能源系統優化、低碳技術研發等領域的學術優勢,攜手大灣區構建開放型創新生態。」
技術共享推動綠色技術應用
巴斯大學在能源領域的全球頂尖科研實力與大灣區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泰勒教授指出,巴斯大學依託投資達7000萬英鎊的先進推進系統研究中心(IAAPS),深耕清潔、高效、經濟的零碳商用推進系統技術研發已逾四十年。「我們致力於通過中英合作平台,將前沿科研成果與企業及社會需求精準對接,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泰勒教授特別強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性。
據悉,巴斯大學將於今年6月主辦「中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轉型」國際學術會議,匯聚全球50位頂尖學者,着力構建強有力的學術政策聯動網絡。泰勒教授補充道:「開放式學術交流將大幅加速技術創新進程,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
科研合作積澱深厚
巴斯大學一貫秉持跨學科研究的理念,在智能電網能源系統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由本次學術代表團成員、李芙蓉教授(Prof. Furong Li)領導的研究團隊,正在推動全球淨零排放路徑的創新實踐。她表示:「巴斯大學在多尺度能源建模方面的優勢,為全球各地區的淨零轉型提供了前沿解決方案。這正是國際合作能夠創造價值的關鍵所在。」
巴斯大學與香港科研機構的合作由來已久。據統計,2019至2024年間,雙方在能源系統、智能電網等領域聯合發表學術論文197篇,合作機構覆蓋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頂尖學府。數據顯示,這些合作論文的引用量顯著高於巴斯大學及香港合作機構的平均學術影響力水平,印證了協同創新的疊加效應。
教育合作培育跨文化人才
在人才培養層面,巴斯大學提出深化與大灣區高校合作的系列倡議。校方表示,將通過學分互認、聯合課程開發等形式拓寬學術交流渠道,並為中國學生提供專項獎學金支持。泰勒教授強調:「巴斯大學以高質量的行業實習項目聞名,70%的學生在學期間參與產業項目。我們在香港的建築、工商管理及金融領域與眾多企業保持着緊密聯繫,並持續獲得僱主和學生的高度認可,雙方均從交流合作中獲益良多。」
此次訪問正值大灣區加速邁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際。泰勒教授總結道:「大灣區的活力與創新精神令人鼓舞,我們期待未來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據介紹,費爾·泰勒教授(Prof. Phil Taylor)現任英國巴斯大學校長,是國際能源系統領域的權威學者及產學研融合實踐者,2024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泰勒教授擁有深厚的學術與產業跨界背景。他早年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開發基於「模糊邏輯」的能源管理算法,成功解決烏干達偏遠地區醫院的間歇性供電難題,該技術後被推廣至全球能源穩定性項目。其主導設計的英國首個海上風電場(North Hoyle)電網接入方案,為英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奠定技術標準。
在工業界,泰勒教授曾任GEC阿爾斯通公司高壓互聯技術工程師,參與加拿大、韓國、印度等國的跨國能源項目。此後,他擔任丹麥能源巨頭Orsted(原丹麥石油與能源公司)可再生能源首席科學家,推動企業能源結構從傳統油氣向80%可再生能源轉型。在學術領域,泰勒教授歷任杜倫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教授,創立杜倫能源研究所並領導英國最大智能電網項目「客戶主導網絡革命」(投資5400萬英鎊)。他主導英國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兩項總額3000萬英鎊的能源項目,並擔任政府2.25億英鎊投資的「伊桑巴德-AI超算中心」高級負責人。
作為英國淨零創新委員會核心成員,泰勒教授深度參與國家能源政策制定。其近期研究聚焦氣候變化適應性,與英國氣象局合作在《自然》期刊發表論文,提出極端天氣下能源系統韌性強化方案。2022年受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低碳能源系統訪問教授,推動亞洲區域技術協作。
泰勒教授以「技術開源、跨界協同」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構建全球能源創新網絡。其學術成果與產業實踐為全球30餘個國家提供能源轉型範式,彰顯科學與政策協同的引領價值。(記者 陳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