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鄭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了《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該規劃的核心內容、發展願景以及未來的實施路徑。
發布會上,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鴻勛指出,國務院已於2025年1月2日正式批覆《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該規劃明確了鄭州的城市性質及未來發展目標,再次強調鄭州被定位為河南省省會、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鄭州將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商貿物流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創新、宜居的城市。國務院批覆明確,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批覆要求,鄭州要發揮中部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對外開放門戶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等功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鄭州篇章。
《規劃》以「國家中心城市,華夏文明古都」為目標願景,構築黃河流域更綠色安全、更高效開放、更健康活力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推進城市空間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到2025年,中國式現代化的鄭州實踐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成為高效開放的樞紐門戶、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城、人才匯聚的創新高地、綠色韌性的人居典範,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
規劃範圍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範圍為鄭州市行政轄區。中心城區由鄭州市主城區(以下簡稱「主城區」)、鄭州航空港區(以下簡稱「航空港區」)兩大區域構成。
《規劃》要求嚴格落實「三區三線」成果,到2035年,鄭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83.11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208.52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547.0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074.69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不超過24.1億立方米。
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協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加強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強化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宏觀引導,加強鄭州都市圈跨區域生態、文化、公共服務等功能的合作共建,提升整體競爭力。
《規劃》明確以三條控制線和主體功能區定位為基礎,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構建以「五片融合、一帶一區、雙核三軸」為引領,山、河、城、田和諧共生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規劃》明確面向特大城市轉型發展,完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主城區、航空港區融合發展,共同構建高品質中心城區。統籌公共服務設施統籌配置,形成覆蓋全域、全民共享的城鄉公共服務格局,保障中心城區藍綠空間合理布局,嚴格管控城市生態隔離廊道,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
全面強化創新空間用地保障,構建「一帶引領、一核聚力、兩翼驅動、多點支撐」的市域創新網絡,「一帶」即構建沿黃科技創新帶,「一核」即培育中原科技城,「雙翼」即以中原科技城、經開區為中心的科創東翼和以高新區為中心的科創西翼,「多點」即依託鄭州高新區、金水區、航空港區、經開區等重要技術創新中心,匯集各類創新要素,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優化先進製造業空間布局,新增產業空間重點向航空港區、經開區擴展片區、高新區擴展片區布局。
《規劃》提出構建高效融合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支撐和提升全國骨幹流通大通道,建設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和鐵路樞紐,強化鄭州國際陸港功能,提升鄭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服務功能,將鄭州市建設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立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王皓萍/文 唐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