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黑龍江:「良種+良法」科技力量賦能鹽鹼地變豐產稻田

黑龍江:「良種+良法」科技力量賦能鹽鹼地變豐產稻田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9-30 10:08:39 來源:香港商報網

    眼下,正值黑龍江的秋收時節,稻田裏稻穀金黃,簇簇顆粒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長勢喜人。誰能想到這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鹽鹼荒灘,成片的稻田被縱橫交錯的白色線條「切割」成金黃色的方塊,這抹白是鹽鹼地的本色,而這片金黃是「良種+良法」科技力量賦予的動人色彩。

微信图片_20240930095734.jpg

    2021年,由袁隆平院士倡議創立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由科技部正式批覆,並在全國典型鹽鹼地生態區設立了華南、華東、西北、東北4個區域中心,東北中心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立足黑龍江、面向三省一區的鹽鹼地生態區,致力於讓鹽鹼地變豐產稻田。

    今年,東北中心在選育高品質耐鹽鹼水稻品種的基礎上,針對蘇打鹽鹼土土壤板結、pH高、全鹽量高、有機質含量低、土壤黏重等障礙因素,在鹽鹼地水稻保產配套栽培技術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有機肥、多元控失肥、S-誘抗素、抗鹽劑等物化產品,開展中度鹽鹼地產能提升集成技術示範,在鹽鹼地上書寫出金燦燦的豐收答卷。

微信图片_20240930095736.jpg

    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東北中心全方位蘇打鹽鹼地改良技術示範基地,第一年改良pH值10.5的重度鹽鹼地示範區,種植了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水稻品種「龍稻202」,示範面積500畝,通過「五位一體」集成技術,經專家現場實收測產,畝產達400.13公斤,土壤有機質從0.8提升到1.3,pH值從10.5降至9.0以下,鹽分從6‰降到3‰。

    「今年的測產結果完全超出我的預期,種地還得是相信科學!」這裏的種植戶蔣風學興奮的說,今年年初的時候剛開展鹽鹼地水稻種植,對鹽鹼地也不熟悉,對鹽鹼地水稻種植技術掌握也不夠,四處尋求幫助,後來找到了黑龍江省農科院大慶分院,專家幫他們在重度鹽鹼地上進行技術指導,不僅篩選了適宜的耐鹽鹼水稻品種,還集成了「五位一體」配套栽培技術,實現了鹽鹼地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產糧,取得了好收成。

微信图片_20240930095737.jpg

    在安達市先源鄉八里崗村改良五年的土壤pH值9.0中重度鹽鹼地示範區,對集成模式「微生物有機肥 +多元控失肥 +S-誘抗素 +抗鹽劑」,單項模式「多元控失肥 +S-誘抗素」、「微生物有機肥 +S-誘抗素」「抗鹽劑 +S-誘抗素」4項技術模式現場分別進行了測產,水稻畝產均超過400公斤。其中,集成模式示範地塊產量達436.8公斤,比常規施肥模式增產16.0%。

    「在優異耐鹽鹼品種的『以種適地』基礎之上,『以地適種』的集成技術同樣是鹽鹼地產能提升不可或缺的科技密碼。」東北中心大慶試驗站卞景陽博士介紹,「五年間,我們團隊不斷總結和創新,形成了以耐鹽鹼品種篩選、土壤改良技術和優化栽培技術的集成模式。在移栽前使用誘抗素提高秧苗抗性,提高保苗率,在整地過程中輕耕翻、重平耙,利用有機肥、酸性肥料和調理劑實現優化土壤結構、降低pH值等作用,為進一步實現耕層的排鹽降鹼創造條件。」

微信图片_202409300957351.jpg

    在肇源縣超等蒙古族鄉小儉屯耐鹽鹼水稻示範基地,土壤pH值9.2,專家選取長勢均勻、有代表性的田塊進行了實收測產,畝產達到494.9公斤。「我這地屬於中重度鹽鹼地,今年第一年種植,原來那都是荒地,啥也不長,年初在專家的指導下種了『龍稻209』,這還經常來給我們提供技術指導,掂掂這稻穗分量,比之前預計的多了不老少呢!」種植戶王成坤激動的說。

    在肇源縣和安達市的鹽鹼稻區,東北中心選育耐鹽鹼水稻品種「龍稻124」在pH值9.1的鹽鹼地上,畝產達528.5公斤;「松粳60」、「松粳83」在pH值8.7的鹽鹼地上,畝產分別為534.2公斤、530.1公斤;「龍粳1755」,在pH值9.0左右的鹽鹼地上,實收畝產 489.64 公斤……此外,矽菌協同提質增效技術,示範面積為100畝,在pH值9.1的鹽鹼地上,畝產420.35公斤,同比對照增產9.83%。

    這些喜人的數字背後,是東北中心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雙向發力理念的生動實踐:目前已審定推廣21個耐鹽鹼水稻品種,水田平均畝產由原來的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鹽鹼地產糧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得益於科研人員在長期的科研和生產實踐過程中,篩選出來優異耐鹽鹼水稻品種以及行之有效的栽培技術和科技手段。」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盧淑雯研究員說。未來,東北中心在培育寒地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基礎上,引進相關企業,集成「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集成示範+種子產業化+推廣應用+稻米加工」全產業鏈一條龍服務的開發模式,通過科企合作,為寒地耐鹽鹼水稻產業發展壯大和糧食產能提升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使鹽鹼荒地變良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龍江力量。(記者 王琳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董擎輝)

責任編輯:林梓琦 黑龍江:「良種+良法」科技力量賦能鹽鹼地變豐產稻田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