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肺結節人工智能精準甄別技術研發及應用研究」深圳發布會在深圳大鵬壩光生物家園舉行。
該項目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聯合廣州醫科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及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等頂尖機構共同實施,標誌着我國在肺癌早篩領域邁入了「AI+檢測」創新融合的新時代,同時體現了深圳民企在四大慢病防治國家重大專項中的積極參與和貢獻。
眾多醫學界權威專家,包括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副主任劉利平、湖南省衛生健康高層次人才李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前沿科學中心管理科科長汪周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趙微、深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光鎖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董事長白宗科博士致辭表示,「作為深圳大鵬新區重點企業,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此次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不僅是對澤醫技術創新能力的肯定,也是深圳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地位的進一步彰顯。」
項目聚焦於肺結節人工智能精準甄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旨在填補AI技術在肺癌早篩領域的空白。通過結合AI與基因檢測技術,該項目將突破傳統影像學依賴醫生經驗的局限,降低誤診率,為肺癌早期防治提供更為高效、精準的技術手段。
隨後,項目啟動儀式隆重舉行,大鵬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雲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李敏教授、深圳海外孔雀計劃首席科學家胡立夫教授及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CEO白宗科博士等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在項目規劃報告環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劉丹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結節預警與干預研究路徑圖》。她指出,肺結節的良惡性鑑別是肺癌防治的關鍵。本次重大專項將通過研發多模態AI影像分析系統、構建甲基化生物標誌物數據庫及建立全球首個百萬級肺結節多組學數據庫等三大技術突破,構建精準診療體系,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最後,現場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影像組學、多組學與甲基化:多模態技術如何協同推進肺結節良惡性診斷」議題展開了深入的圓桌討論。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首席科學家胡立夫教授分享指出,隨着健康意識的提升和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我國肺結節檢出率和患者數量快速增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然而,傳統篩查手段存在誤診率高、預警不精準等局限,使得早期發現和治療面臨挑戰。因此,國家將該項目列為「健康中國2030」核心攻關任務之一,旨在通過科技創新解決這一重大公共衛生難題。
作為深圳首位參與四大慢病重大專項的民營企業,澤醫不僅代表了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實力,更標誌着民營企業從「跟隨」到「引領」的角色轉變。此次項目的成功落地,將進一步彰顯深圳市場化創新機制對科技專項的支撐力。
據悉,項目下一步計劃包括建立全國範圍內的肺結節風險評估數據庫,並開發智能化風險評估與診斷系統。這些成果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前瞻性真實世界研究驗證,並逐步推廣至更多醫療機構。
本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深圳的落地執行,其意義遠不止於技術創新層面的突破。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即民營企業深度參與醫療科研項目的先河。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作為此次項目的核心參與單位,不僅展現了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雄厚實力,更以其敏銳的市場洞力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為重大科研項目的推進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這一項目的成功落地也意味着大鵬新區加快進入生物醫藥創新高地的行列,讓企業家們看到,在大鵬投資興業,大鵬未來可期!(記者 羅國淮 通訊員 夏余飛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