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腦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影響到全球大約5000萬人。我國有約900萬癲癇患者,其中許多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治療缺口很大。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與時間賽跑的艱辛。北大長沙研究院的童培峰博士團隊,用AI技術改寫了這場生死博弈的規則:無需手術,只需將電極附着在頭皮上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3秒搞定三個專業技師需要兩天才能完成的腦電分析!
「捕捉癲癇病灶就像大海撈針。」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李振光主任道出了癲癇診斷的核心困境。患者需在監測室連續記錄腦電波1-2周,產生高達20T的數據量,而一根顱內電極的費用就超萬元。更殘酷的是,人工分析效率低下導致的誤診漏診,讓許多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讓腦電圖像心電圖一樣智能。」童培峰博士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AI智能腦電分析系統。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臨床測試中,AI智能腦電分析系統展現出驚人潛力:「機器一般不會遺漏任何異常放電,這是純靠人工難以做到的。」對於誤診率高達60%的中國癲癇診療現狀,這套系統不僅是醫生的「超級外腦」,更是基層患者的「生命雷達」。
童培峰博士團隊的底氣,來源於兩大支柱:北大科研基因+長沙創新沃土。
作為北京大學、長沙市人民政府與湖南湘江新區管理委員會三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北大長沙研究院廣泛集聚全球頂尖人才團隊,着力構建「1+N」科研創新體系,組建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水平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目前已引進了包含10位國家級人才在內的40餘名高端人才,獲批含國家級、省部級在內的科研項目48項,研發創新產品20餘項。目前,在先進計算、網絡安全等領域成功孵化7家科創企業。
「長沙的科教資源非常豐富,我們也可以將腦接口方面的資源和長沙各大高校進一步融合,希望未來能讓100家醫院真正用上我們的產品。」「讓青年才俊在長沙安居樂業,讓尖端醫療下沉基層」——童博士的願景,正從湘江之濱照進現實。(化定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