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文學名家走進南方科技大學:共話科技人文融合新圖景

文學名家走進南方科技大學:共話科技人文融合新圖景

責任編輯:王錦坤 2025-04-25 14:52:1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5年4月23日是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值此書香滿城之際,第十六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深圳行」採風團再次到訪南方科技大學(下簡稱「南科大」)。本次採風團由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雲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太和智庫首席文化學者顧伯平任團長,成員包括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水運憲、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郭曉曄、著名作家與編劇王剛等。在南科大,採風團成員們不僅感歎於學校驚人的發展速度,還領略了學校最新的科研成果。更令作家們感動的是,南方科技大學對於人文精神與文學素養的孜孜追求。

 在此次南科大之行中,採風團成員還參與了南方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辦的「書啟萬象,與科同行 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主題書展開展儀式暨讀者之星頒獎儀式」,與南科大師生進行了深入地交流。作家們寄語南科大學子,文學藝術可以磨礪人生,通過審美去感受和思考人性。希望大家能夠多讀書,讀好書,從中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一流的環境吸引一流的人才

 南方科技大學是深圳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創建的一所高起點、高定位的公辦新型研究型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南科大便肩負著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任,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導向,推動科研創新,高水準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南方科技大學及數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校借鑒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以理、工、醫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學科體系,在本科、碩士、博士層次辦學,在一系列新的學科方向上開展研究,使學校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庫和新知識、新技術的源泉。

 南科大的校園被稱為「九山一水」,大沙河橫穿校園,荔枝樹密密雲集,沿途風景如畫。行走在南科大的校園,就好像走在濕地公園、步道公園。採風團成員由衷讚歎,一流的環境才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在行政樓參觀了南科大的沙盤模型後,採風團來到了南科大理學院的徐強院士實驗室。日本工程院院士、印度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徐強於2020年加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擔任講席教授,主要從事化學相關的納米多孔材料及其催化與能源應用研究。在採風團到達實驗室時,徐強院士正在指導學生做實驗。他熱情地向採風團成員們介紹了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成果。

 顧伯平表示,對於前沿的科技成果與實驗過程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先進的科學設備與優秀的科研人員是一所理工科大學堅實的後盾。

image007.jpg

 採風團參觀徐強院士實驗室。

 產業化成果轉移碩果纍纍

 從徐強院士實驗室走出,採風團成員又來到南科大工學院的孟慶虎院士實驗室。據悉,孟慶虎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系主任、講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他帶領的機器人感知與智慧實驗室研究領域涉及機器人感知與智慧。

 據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介紹,實驗室目前致力於智慧醫療、手術機器人、交交互操作智慧醫療護理以及智慧交互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的基礎應用研究,還有關鍵技術突破以及產業化成果轉移。比如目前聚焦的全自動咽拭子採樣機器人,傳染病房醫護人員全替代機器人系統,以及其核心技術的衍生醫療器械,如全球最小巧的智慧精準靜脈穿刺機器人等,引領高科技抗疫原創技術,提高核酸採樣效率,規避交叉感染風險,緩解醫療系統的抗疫巨大壓力,同時也助推深圳高端醫療器械及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發展。孟院士團隊在南山區智園落地了一家全球領先的全骨科手術輔助機器人公司,目前已通過國家醫療器械創新綠色通道獲批了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三類醫療器械許可證。

image005.jpg

 採風團參觀南科大機器人感知與智能實驗室。

 當前,實驗室與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優必選機器人、大疆創新、華為、元化智慧科技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解放軍總醫院、華西醫院、湘雅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頭部醫院開展了深入科研及產業化合作。

 王剛在聽完介紹後饒有興趣地問起了未來機器人輔助醫療和養老的情況,或許在不遠的未來這些新技術都能給全國的患者帶來福祉。

 隨後,採風團成員們在南科大的文博展廳作了短暫停留。通過牆上展示的一張張老檔和老照片,再經過講解員的講解,作家老師們了解到了南科大短暫而輝煌的歷史。展廳中央的一塊小板上,貼滿了小紙條,上面是參觀者對於南科大的期許,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是中小學生。「希望我以後也能考上南科大」、「2031 等我」、「南科大的同學們加油!」……上面的筆跡或稚嫩,或成熟,向採風團成員們展現了南科大生機勃勃的未來。

 有溫度的圖書館 助力學子從容面對學習

 本次南科大採風活動的最後一站,是南方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主題書展開展儀式暨『讀者之星』頒獎儀式」。

 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方紅衛在致辭中對第十六屆「品鑒嶺南」採風團走進南科大表示熱烈歡迎,並回顧了「品鑒嶺南」採風團此前兩次走進南科大時,與南科大師生交流的情景。他希望此次活動,作家老師們仍能夠給南科大師生帶來精彩的分享,並祝願南科大的每一個角落都飄溢書香,願每一位師生都能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共同書寫屬於南科大的嶄新篇章。

 據悉,南科大的圖書館每年都會統計學生們在圖書館的閱讀資料並發布,用以激勵學生們多閱讀、多學習,而今年則是首次線上下開展頒獎儀式。此次獲得「在館時長之星」的同學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平均每日在圖書館的時間均超過7小時。而獲得「借閱之星」的同學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借閱圖書的冊數均超100冊。借閱數量排名靠前的書籍中,既有理工科的知識書籍,也有不少文學名作。驚人的資料展現了南科大學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南科大圖書館以其優雅的環境與細緻的工作獲得了南科大學子的認可。

image009.jpg

 採風團成員參觀書展。

 在頒獎儀式之後,有一位南科大同學在分享感受時表示:「南科大的圖書館就像一個默默支持我們的戰友,細緻而又強大,南科大圖書館提出讀者至上,服務於人,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我每次借書每次閱讀,每次查找資料時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溫度。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座圖書館,我才能更從容地面對學習,也更加自由地追求自我。」

 作家寄語:讀好書 從中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在活動最後的交流環節,採風團的作家老師們向在座的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於閱讀的經驗與對文學的思考。顧伯平表示,自己是讀「三紅」長大的,當年有個說法,就是讀懂了《紅樓夢》,就讀懂了中國文化;讀懂了《紅與黑》,就讀懂了西方文化;讀懂了《紅岩》,人才會有錚錚鐵骨,不忘初心。這個說法未必全面,但類似的書籍浩如煙海,人的時間卻是有限的,讀書一定要多讀經典,才能深入領悟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文化的豐富底蘊與深刻內涵。

 水運憲在交流中分享了他從普通工人到編劇作家的成長之路,以及他在求學期間的經歷,並強調了終身閱讀的重要性。他還向在座師生介紹了自己的作品《戴花》。他期望書中所體現的「戴花」精神以及對勞模精神的追求能夠對當代青年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郭曉曄指出了閱讀人文類書籍的重要性,他說,人文類書籍能夠激發讀者通過想像力和感官體驗探索故事中多樣的生活經歷和精神空間。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能夠通過故事情節跨越時空界限,與故事角色產生共鳴,引發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對於個人目標的確立和全面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文學藝術可以磨礪人生,通過審美去感受和思考人性。希望大家能夠多讀書,讀好書,從中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王剛則在交流中提出了當代文學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了影視改編對文學作品的影響。他認為,對於當今的文學作品來說,平台的作用太大了。過去,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提出,大學不僅要有大樓,更要有大師。而如今,世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互聯網,通過AI技術,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師都可以匯聚在同一個圖書館。如此看來,當今社會可能大樓比大師更重要。最後,王剛向同學們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一書,認為通過閱讀這部著作,讀者能夠深化對人性衝突的深層次理解。

 在書展開展儀式結束後,水運憲揮毫潑墨,為南科大題詞「海納百川」、「學海無涯」,為本次採風活動畫上圓滿句號。顧伯平在與本報談到此次採風活動的感受時表示,此次有幸來到南科大參觀學習,收穫滿滿。在參觀過程中,大家的感受是,南科大作為一所理工科為主的大學,對於人文方面也非常重視,這十分難能可貴。人文知識與文學的滋養,對於學理科的孩子們同樣重要。他說:「文化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靈魂,無論從事哪一行,文化能夠指導一個人去做正確的事情。所以,希望我們的青年才俊們,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重視文化的學習,這樣不論面對怎麼樣的環境,都能確保自己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記者  伍敬斌/視頻 許傳軍)

image003.jpg

 水運憲為南科大題詞「學海無涯」。

 採風團團長:

 1、顧伯平: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雲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太和智庫首席文化學者

 採風團成員:

 2、水運憲: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湖南省政協常委。代表作品電視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創全國收視記錄,榮獲金鷹大獎。電視連續劇《天不藏奸》《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天下歸心》《大抉擇》等。

 3、郭曉曄:空軍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原副主任(大校)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東方大審判》《英雄萬歲》《孤獨的天空》等,電視劇《香港滄桑》(合作)等。

 4、王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名作家、編劇(金馬獎獲得者)。代表作:電影《甲方乙方》、《天下無賊》,小說《英格力士》、《月亮背面》等,電視劇《月亮背面》《飛魂》的編劇。

 頂圖圖說:1、採風團與南科大師生合影。

責任編輯:王錦坤 文學名家走進南方科技大學:共話科技人文融合新圖景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