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喪親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1.38億港元,成立賽馬會「摯伴行」基金,提供長達5年的追蹤支援及資助,發掘潛能,制定個人發展計劃。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 (青年發展及扶貧項目;人才及業界發展) 應鳳秀表示,現有喪親服務大多欠缺持續支援,該計劃正好填埔缺口,希望經過5年的支援,受惠青少年能更自信,找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建立長遠的正向發展軌跡。
配合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的青年發展措施,賽馬會早前宣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撥款14億港元,支持五項青年發展計劃,旨在透過主導策動和支持不同項目,致力培育青年人成為積極公民並貢獻社會。當中賽馬會「摯伴行」基金就是其捐助的五項青年發展計劃之一,涉及1.38億港元撥款。該計劃為1000名18歲以下經歷喪親,面對成長挑戰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支援服務,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協助營運。
除了基本的跨越哀傷協助外,由專業社工擔任的「軌跡發展經理」會評估受助人需要,與合資格的兒童及青少年一起制定「個人化發展計劃」,建立社會支援網絡及人才資本,提供長達5年,每月最多2000港元的資助,供他們學習發展自己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長遠正向發展軌跡。
為喪親孩子提供持續照顧
事實上,2010年成立的賽馬會緊急援助基金,早有涉及喪親支援,應鳳秀指出,至2023年,發現緊急援助個案中,有近兩成家庭包含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但現時社會服務大都為即時的危機介入,之後缺乏持續性關注。家庭的突變可能會使孩子容易產生消極心理,影響自身長遠發展,賽馬會「摯伴行」基金就是針對該服務缺口而推出。
一如「摯伴行」的名稱,應鳳秀直言,計劃著重真「摯」與孩子相處,給予他們穩定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向前「行」。具體會圍繞五大範疇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發展軌跡:包括關注身心健康,建立互信夥伴關係,建立社會資源網絡,訂立個人目標以及培養未來領航能力。
一站式服務是重大突破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顧問、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總監陳慕寜指出,計劃提供一站式服務是重大突破,包括後事支援,「善別」輔導,家庭關係改善,長達五年的發展跟進等,團隊每半年會與受惠者檢討「個人化發展計劃」。5年後若家庭仍有需要,仍會提供服務轉介等支援。她強調,因涉及長時間的服務,要選擇有經驗而有耐性的同事。
賽馬會「摯伴行」基金項目經理及軌跡發展經理、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項目經理林映麗一直在做善別服務,但往往在喪親者情緒穩定後便結束個案,無法繼續提供後續服務,尤其未能為小朋友做長遠支援,令到自己有些失落,見到計劃的推出,可以服務小朋友的長遠發展,她感到非常開心,自己的期盼終於可以得以實現。
專人提供量身定製服務
作為賽馬會「摯伴行」基金的軌跡發展經理,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註冊社工林善如同樣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在過往的服務中,也看到需求,其服務的青少年中,就有多位很需要也很適合申請計劃。目前有一位喪母少女Carmen已獲批加入首批先導個案,大家平時會通過即時通訊軟件聯繫,每個月定期安排一次會面,跟進調整其「個人化發展計劃」。她表示,會根據家庭需求量身定製服務,例如除了和Carmen探討個人發展外,也會協助她改善與父親的關係。
談及和Carmen的關係,林善如坦言:「她是船長,我是領航員。」自己會為Carmen分析航行過程中的風浪,告知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而最終下決定的還是船長。她相信,五年後Carmen可以獨自開船,面對風浪,而自己可以在岸邊欣慰地揮手告別。
賽馬「摯伴行」助喪母少女重拾音樂夢
「沒事,在我這裏可以放心哭。」回想初見時,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軌跡發展經理、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安寧服務註冊社工林善如的這句話,16歲的Carmen忍不住哽咽。這份支援給予滿滿的安全感,成為她走出喪母陰霾的曙光。「摯伴行」長達5年的穩定資助,讓她不僅重拾了音樂夢想,生活也變得更陽光,甚至想當社工幫助有需要的人。
亦師亦友的長期陪伴
媽媽患癌半年後便離世,對Carmen來說非常突然。「那時痛苦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甚至想過用極端方式解決。」她低頭輕聲說。學校社工將她轉介至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提供了即時善別支援,之後更推薦她參加賽馬會「摯伴行」基金計劃。
Carmen坦言,一向害怕麻煩別人,但確定了林善如做專屬社工,會作長期陪伴,自己就能放心地找她傾訴,甚至盡情地對她哭,讓悲傷情緒得以舒緩,有滿滿的安全感。Carmen每每傷心難過、因學業壓力或情緒波動時,林善如總能及時給予鼓勵。透過即時通訊軟件溝通,再加上每月面談,大家已建立起深厚信任,「她像老師又像朋友」!
穩定資助重拾音樂夢想
母親在世時,Carmen曾短暫學習樂器和唱歌,但隨着家庭變故,興趣班被迫中斷。如今賽馬會「摯伴行」基金每月最多2000港元的資助讓她重拾這份愛好,「這筆錢足夠同時學兩門課。」她坦言,這筆持續且穩定的資助是心理安全感的來源。
Carmen和爸爸平日很少溝通。媽媽離世後,生活習慣上常與爸爸發生衝突,加上正值青少年探索未來發展的黃金期,她感到很困擾和無助。林善如為她剖析爸爸的言行,協助改善父女的溝通方式,重新建立關係,Carmen漸漸懂得體諒,爸爸亦會送一些毛公仔給她以示關心。
如今,Carmen看到身邊的同學情緒差,有自殘傾向,她會伸出援手主動關心,也會積極向合適的同學推薦賽馬會「摯伴行」計劃,她還說,希望將來也能做社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助人的「種子」,在Carmen心中萌芽了。
頂圖:( 從左至右)林善如、應鳳秀、陳慕寧和林映麗一致認為賽馬會「 「摯伴行 摯伴行」 」基金填埔喪親支援服務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