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9日)上午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亦莊激情開跑。近20支人形機器人隊伍與1.2萬名人類選手並肩挑戰21.0975公里賽道,這場科技與體育的跨界盛宴,不僅展現了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更勾勒出智能產業的未來圖景。來自北京亦莊的「大高個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在一片驚嘆聲中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衝線,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桂冠。
人機共跑 技術試煉場極限挑戰穩定性
賽事採用創新的 「人機共跑」模式,人形機器人與人類運動員從南海子公園一期南門同時出發,終點設定在通明湖信息城。為確保人機安全,全程利用鐵馬或綠化帶將機器人與人類運動員的賽道分隔開來。
比賽路線精心規劃,途經北京亦莊多個地標區域,像泡桐大道、文博大橋等,為機器人設置了豐富多樣的地形挑戰,涵蓋柏油路、石板路、草地、緩坡以及陡坡等不同路況。這不僅考驗機器人的運動能力,更是對其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平衡控制等多方面技術的綜合檢驗。
此次奪冠的「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今年不僅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通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天工隊發言人魏嘉星說:「為在此次馬拉松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們攻克了本體的穩定性、輕量化設計、關節長時間運動易發熱等硬件難題,還通過優化運動控制算法進一步增強了關節協調運動能力、步態協調能力和複雜地形通過能力等。參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為7-8千米/時。」
夸父機器人因其搭載的「模型預測控制(MPC)+ 強化學習(RL)」算法成為亮點——在9°陡坡等路段,通過實時環境感知調整步態,運動耗能降低23%。而身高1.2米的松延動力N2機器人,憑藉擬人化關節控制算法,摘得「最佳步態獎」,其步幅與人類跑者僅差 0.12米,在草地等鬆軟路面展現出極強穩定性。
比賽中,「不關機換電」技術成為關鍵突破,夸父機器人在5公里補給站僅用30秒完成電池更換,相較傳統停機換電效率提升80%。
清華團隊操控的宇樹機器人則上演「勵志一幕」,途中不慎摔倒後,憑藉姿態調整算法10秒內重新站立,其頑強表現引發觀眾席掌聲雷動。
但技術短板同樣凸顯,神農機器人因空氣動力學設計缺陷,起跑後僅50米便失控撞欄退賽,暴露了複雜環境下運動控制算法的優化空間。現場工程師坦言:「機器人要實現全場景自主運動,仍需突破多模態感知與決策協同難題。」
「奔跑」成人禮:加速從賽道到產業的跨越
作為賽事舉辦地,北京亦莊已形成年產值近百億元的機器人產業集群,140余家企業構建起「核心零部件-整機製造-場景應用」全鏈條。賽事現場,靈足時代關節模組、智同精密諧波減速器等本地技術實時採集運動數據,形成「比賽即研發」的獨特生態。
「在這場全球首創的賽事中,人形機器人與人同場競技,不僅能藉助極限場景倒逼技術突破、展現標桿性應用成果,還能激發社會對『人機共生』的深度探討,進而提升公眾認知,促進機器人產業加速落地。」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北京亦莊近期發布的萬台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釋放出明確信號:在九大標桿場景提供超萬個應用機會,其中近千台為人形機器人需求。而此次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賽事,正是最佳的技術驗證舞台——在複雜開放環境中測試機器人持續運行能力,為產業化鋪路。
當機器人能完成半馬級複雜地形挑戰,其商業化應用場景正快速拓展。北京經開區通過「硬件母平台+軟件母平台」模式,將企業研發周期縮短40%,目前已有30餘家參賽企業啟動技術轉化:宇樹科技計劃將跌倒自起技術植入物流機器人,夸父團隊則瞄準應急救援場景,優化機器人在廢墟中的路徑規劃能力。
賽事現場,機器人「個性化裝扮」成為亮點:有的貼滿卡通貼紙,有的配備 LED 燈帶,甚至有機器人穿上定製版跑鞋。「我們希望賦予科技產品溫度。」參賽隊員李萌的話折射出行業趨勢——未來機器人不僅是生產工具,更可能成為人類生活的夥伴。正如現場觀眾的感慨「當機器人學會'奔跑',我們離人機協同的未來又近了一步。」
隨着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落幕,北京亦莊正以「賽事經濟」為支點,撬動全球智能裝備產業變革。從技術驗證到場景落地,從單一產品到產業生態,這場跨越生物與機械界限的「奔跑」,不僅是機器人的成人禮,更是中國智能產業走向世界的新起點。(記者 林彬彬 楊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