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雪芽茶湯、鮮牛乳、冰勃朗底乳、冰糖漿依次添入;加少許冰塊,再猛烈搖晃10秒鐘。之後會變成什麼?
可能是「伯牙絕弦」——一款產自中國、一年能售出2.5億杯的高端茶飲;但也可能是3.8億至4.1億美元的募集資金,以及一張美國納斯達克的通行證。
在復活節休市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登陸美股,霸王茶姬背後,包括花旗、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國際大牌投行們顯然做過精密計算。更重要的是,身段也分外的柔軟。無論是6440家門店,20.3%的淨利潤率,還是最近一個財年213%的利潤增幅,本已足夠耀眼。但這家公司依舊把原先5億美元的計劃募資額下調了至少18%。26-28美元的招股價,也只匹配不足15倍的市盈率。
今年3月3日剛在港股上市的同行蜜雪集團市盈率是多少?37.45倍。霸王茶姬對標的星巴克在其高速成長期時,市場給出了多少?接近60倍。
英國現代派詩人艾略特說過,4月是一個殘酷的季節。此刻的美國股市,對於任何一個新晉者絕非友好。受特朗普政府4月2日發動關稅熱戰影響,截至4月11日,納斯達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挫13.39%。在全球大類資產表現排名中僅僅領先日經225,位居倒數第二。而就在霸王茶姬上市前一天,4月16日美國三大股指再度齊跌,其中納指回落3.07%,而三倍做空納斯達克100ETF則上漲了9.05%。
然而,真正的麻煩還不在於此。4月9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公開表示,「所有政策選項均保留,包括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名的可能性。」記住,是全部!
CHA——握有中國本土兩成市場份額的霸王茶姬,給自己選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股票代碼。按照漢語拼音,即為「茶」。不過,32歲的公司創始人張俊傑或許忘了,1773年,美國歷史上曾發生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342箱來自中國福建的武夷紅茶經由英國東印度公司運抵後被悉數倒入海灣。只相隔兩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252年後,當中國茶踏上美國資本市場,是否會成為另一個標誌性的拐點?現在,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1992年10月9日,傳統節氣寒露剛過。35歲的江蘇江陰人士仰融將年營收6.5億人民幣、淨虧損1.2億人民幣的華晨汽車,以ADR存托憑證方式送上了美股。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拉開了帷幕。要知道,直至1993年7月15日,內地企業青島啤酒才在香港資本市場亮相,且成為首個赴港上市的H股。
仰融,本名仰勇。之所以改名,是因其早年在香港發展、發跡以後,深感「仰仗金融」之重要。而上市前三個月,仰融才真正控制上市主體瀋陽金杯客車。
關於這個「吃螃蟹者」,還有若干細節值得回味:比如華晨汽車是時融資7200萬美元,1986年上市的微軟也才募集了6100萬美元。又比如,華晨的保薦人同樣是花旗和大漠。還有,華晨的招股價為16美元/ADS,開盤價為24美元,即上揚了50%。而當日收盤價為22.5美元,全天成交高達1.2億美元。
事實上,投資者均知曉華晨的財務狀況,也非常清楚其「中資控股、外資代持」複雜股權結構背後意味着什麼。但一個「中國國企改革樣本」的賣點,足以讓牛仔們甘冒風險去分享東方的紅利。
從1992年的金秋到2025年的暮春,三十三年彈指瞬間。赴美上市的好處顯而易見:其一,上市周期短,從前期準備到正式掛牌一般不超過12個月。其二,有利提升企業知名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美股流動性好,交投活躍。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美股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3558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其中,去年的高點和低點分別為600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而近五年的極低值乃是2020年3月23日的13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A股市場過去一年的日均成交在5000億人民幣至兩萬億人民幣之間大幅搖擺。至於港股,同樣如是:2023年的日均成交額為1000億港元,2024年為1320億港元,今年Q1為2427億港元。近年來的高點為6210億港元,約合800.4億美元;低點為300億港元,僅合38.67億個美元。
然而甘蔗沒有兩頭甜。美股之於中概股的估值歧視已存在多年。同時,基於政治原因的會計底稿審計,也令一大批中國企業家們頭疼。
歷史上,中概股在美退市曾有過三次高峰,分別為2011~2012年、2015~2016年、2021~2022年。特別是最後一次,因美國濫用2020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令中國國有企業在2023年初全部退出了美國股市。可即便如此,截至2024年末,仍有近150家中概股被列入了「預摘牌名單」。這,相當於一把左輪抵在太陽穴上,何時動動手指,全憑槍手心情。
截至霸王茶姬上市之前,今年以來仍有27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但其中募資金額最高的亞盛醫療也只有1.26億美元,最低者港藥數字科技為600萬美元。27家企業平均融資金額為1259萬美元,即9192萬人民幣或9822萬港元。多少有點寒酸了。
如果不計入霸王茶姬,目前在美中概股共286家,總市值1.1萬億美元。其中市值最大兩家係阿里和拼多多。截至美東時間4月16日收盤,市值分別為2551億美元、1283億美元。
此外,市值在10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還包括網易、京東、攜程、百度、理想汽車、百濟神州、貝殼、騰訊音樂、百勝中國、小鵬汽車、中通快遞、亞瑪芬體育、富途控股、滿幫、華住,共計17家。而在中概股市值TOP50中,19家公司為「可選消費」,16家屬於「信息技術」,5家為「醫療保健」,4家是「金融」,3家為「工業」,1家是「地產」。
頗有意味的是,在內地頗負盛名的微博最新市值為18.87億美元,愛奇藝為16.27億美元。港人熟悉的新濠博亞娛樂,為20.17億美元。
需要強調一點,無論是二次上市還是雙重主要上市,佔原中概股60%市值的企業,其實已在過去3年內未雨綢繆回歸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
4月13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署名文章《百年變局中又一香港機遇》,強調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若海外上市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他們的首選上市地」。
是潑天富貴,還是江湖救急?輿論場上不同的看法正在湧現。有評論指「香港股市的小碗接不住美股中概股的驚濤駭浪,最多是守住最後的底線」。但同樣有觀察家表示,事實上大塊頭已基本回撤,目前真正僅在美國上市的巨無霸只是拼多多一家。
「1949年時,從內地進入香港的資金佔港埠當時財富總額的50%。同時還有百萬移民湧入。1947年香港的紡織工廠為500家,12年後則達到了4985家。」該人士強調,歷史有時候的確會以一種非常巧合的方式演繹不同的版本。至於結局?慢慢睇!
對了,無論你是否喝過「伯牙絕弦」,也該知曉背後那段關於高山和流水的動人故事。現在來看,買中國優質公司,未來大概率還得在中國的主場。畢竟,來這裏的才算是真正的知音。
(北京 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