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金融科技非常便捷,在手機上簡單操作一下,就可以輕鬆將銀行賬戶的錢轉來轉去,在理財繳費方面十分方便,但同時有利亦有弊,尤其近年電話騙案千變萬化有增無減,手機保安不可不識。
真實電騙個案 好心幫人中招
如今智能手機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僅是通訊工具,更是電子錢包、數據儲存中心和個人助理,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以下是一宗真實電騙個案,港人劉先生2024年5月在英國倫敦旅遊期間,在當地認識一位台灣女子明姑娘,彼此頗為投契,雙方一直用通訊軟件WhatsApp保持聯絡。
電騙受害人劉先生顯示其受騙的WhatsApp截屏信息。
到2025年1月4日12時14分,劉先生突然收到明姑娘的WhatsApp信息,說要找他幫忙,明姑娘表示自己在台灣,想將一些美元匯給劉先生,然後再請他將港幣存入明姑娘指定的香港銀行戶口,並表示事情十分要緊,由於劉先生與明姑娘相熟,故不虞有詐。
短短一個多小時候後,即13時49分,明姑娘在WhatsApp傳了2張截圖,顯示由一個美元儲蓄戶口已向劉先生的滙豐銀行戶口轉帳了2060美元,劉先生看到截圖便信以為真。當天14時13分,劉先生便將16000港元轉帳至明姑娘指定的滙豐銀行賬戶,賬戶人QIU ZENAN,然後將入帳收據相片用WhatsApp轉給明姑娘。隨即明姑娘又要求劉先生再轉帳48000港元去同一個戶口,同時她又再傳來兩張截圖顯示已轉了6300美元到劉先生的戶口。
但由於今次金額較大引起劉先生懷疑,於是他致電滙豐銀行查詢明姑娘向其轉帳美元事宜,但滙豐銀行職員明確表示,其戶口並沒有收到過上述美元轉帳,建議劉先生報警。
來港讀書內地學生最易受騙
據悉,此案(MKRN 25000775)仍在調查中,在截稿前仍未有新進展。劉先生坦言,平時亦有留意電騙個案,沒想到好心想幫人,一時不小心就墜入騙局,今次他願意分享自己的個案,志在提醒他人,切勿犯同樣錯誤。
至於騙徙是否真是明姑娘?可能又未必。由於劉先生同明姑娘相熟,其後雙方曾對質,明姑娘否認騙錢之事,她手機WhatsApp並無顯示當天與劉先生任何通話記錄,劉先生相信她是無辜。
據電腦保安專家估計,最大可能是明姑娘的手機被騙徒駭入(或只是駭入其WhatsApp賬戶),在事發當天,短時間內假冒明姑娘身份去騙人。可見沒做好手機保安,不但自己受害,更可能連累親朋戚友也被騙。類似的電騙個案調查困難程度可想而知,而劉先生被騙走的金錢,可能已電匯至緬甸某個KK園。
上述劉先生被騙的金額尚算較少,事實上近年來眾多假冒身份騙財的個案,不少損失金額相當驚人。例如,一間西班牙機器公司的CEO公幹時,財務總監收到CEO的電郵指示公司有收購行動,要求將1100萬歐元,即港幣約1億元匯到香港一家公司的銀行賬戶,財務總監遂按指示分9次進行匯款,直到CEO公幹回來,兩人傾談時才發現受騙,據悉,此案已由代表律師在港報案。
據香港警方統計,2024年本港錄得44480宗詐騙案,按年增加了11.7%,佔整體罪案46.9%,當中六成是網上騙案。又以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最容易受騙,涉及騙案的款項逾2.3億元。
手機安全 自保廿招
加強保障個人手機安全有不少方法,綜合建議如下:
1. 手機APP 必須從官方應用程式店下載,並保持APP 軟件和系統的最新狀態。
2. 不應在不同帳號使用相同的密碼,盡量使用高強度複雜的密碼。
3. 使用電郵、通訊軟件以及手機銀行時,應設定雙重驗證或多重身份驗證,例如指紋識別或動態密碼(OTP),提供額外的安全防護。
4. 避免在公共WIFI 網絡中進行敏感操作,如查詢電郵、登錄網銀轉帳,因為信息數據可能會被洩露。
5. 如必須使用公共WIFI 處理重要操作,應使用建議啟用虛擬專用網絡(VPN)加密連接。
6. 電信詐騙最常通過偽裝成銀行的短信或電子郵件進行攻擊,仔細核實信息來源。有疑問直接聯繫銀行官方客服查詢。
7. 不點擊不明的超連結,別信特價優惠信息、不要信筍工介紹,總之,不要輕信要求輸入敏感信息的網頁。
8. 定期審查銀行賬戶及信用卡戶口交易資料,及時發現可疑交易。
9. 定期檢查通訊軟件賬戶登入(裝置活動),監控異常活動。
10. 啟用「尋找我的手機」功能,因為iOS 及Android 可遠端定位、鎖定或擦除數據功能,可防止手機被竊後資料被盜。
11. 做好手機數據備份工作,即使手機被偷也不致於失去全部資料。
12. 不要在社交平台透露太多個人資料,不要即時亮出去旅遊的照片。讓騙徒獲知不在家的信息,是很危險的。
13. 使用公用電腦時,登入電郵等帳號在使用後切記登出,太多人因疏忽了這個步驟。
14. 要知道,通訊軟件安全度勝過電郵,因為大多通訊軟件採用點對點加密技術。
15. 應開立不同電郵賬戶分別處理不同的私事、公事、重要事情及煩瑣小事,避免個別電郵賬戶被駭後,也不致所有資料都被竊。
16. 手機內特別重要或機密資料,應加密處理防止他人被竊取。
17. 加強教導長者和孩子手機保安意識,數據漏洞通常來自最弱一環。
18. 對操作手機不熟悉的長者不建議用手機理財,若長者真很需要用手機理財,建議開設一個獨立的銀行戶口,專門從事手機理財及繳費,但只儲存小量金錢在該戶口。
19. 公事與私事最好能分開使用兩部手機處理,可減低公事與私事同時洩漏的風險。
20. 若手機上發現突然出現不知名的APP,應該馬上刪除,懷疑手機被駭更應把手機重新恢復原廠設定。
網絡釣魚猖獗 提防手機被駭
生產力促進局管理的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專門為本地企業及互聯網用戶提供資訊保安事故的消息和防禦指引、事故回應及支援服務,及提高保安意識。
本報記者專訪到網絡保安專家生產力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兼HKCERT發言人陳仲文工程師,他坦言,騙徒志在搵錢,所以凡涉及金錢轉帳網絡付費時,大家必須要格外提防。而騙徒主要用三種手法來騙人:第一種用網絡釣魚;第二種用木馬程式;第三種是社交網絡。
釣魚個案激增 小心資料外洩
網絡釣魚是指透過偽裝成用戶信任的機構(如公司、入境署、速遞公司、銀行、警方等),發送偽冒網絡連結,藉此讓用戶提供個人敏感資訊,如用戶名、銀行賬戶、地址、密碼和信用卡資料等資料。
陳仲文表示,HKCERT在2024年共處理12536宗保安事故,其中網絡釣魚佔整體個案超過一半(7811宗,佔62%),對比2023年上升108%,數字錄四位數增加(共增加4059宗),情況為五年來最嚴重。與網絡釣魚相關的連結更超過48000條,較去年多出1.5倍。
至於HKCERT在2024年收到惡意軟件(木馬程式)個案數量達900宗,同樣顯著上升,按年增幅高達4.8倍,大部分處理的惡意軟件個案均是針對智能手機的木馬程式。
陳仲文強調,如果用戶被騙下載,並安裝了木馬程式,這是嚴重手機保安事故,騙徒可以利用程式遠程控制用戶的手機,隨時輕鬆轉走用戶的錢。
用戶應清楚了解自己手機裏的應用程式,如果手機內發現了不熟悉的東西,又或者最近手機突然耗電大增,運作變得緩慢,手機螢幕不時彈出一些窗口,好大機會該手機已被駭客駭入。
恢復原廠設定 重設全部密碼
如果用戶不幸手機被駭,能夠對付駭客的方法並不多,只有將手機重置為原廠設定,手機使用過所用的電郵信箱、通信軟件帳號、銀行理財帳號登入密碼等重要資料,全部都需要重新設定過。
至於近年不少WhatsApp賬戶被駭事件,陳仲文指出,大多是用戶上網去了假WhatsApp網站,以致賬戶被脅持。因為前年搜尋器GOOGLE網站曾出現眾多假WhatsApp網站連結,令不少用戶中招。他提醒WhatsApp用戶,要留意設定中「已連結裝置」,一定要提防不明裝置登入同一個賬戶。
電腦專家亦提醒各機用戶,切勿過度依賴單一通訊軟件,或電郵系統,凡涉及要求付款金錢轉帳事宜,要多用不同渠道求證,如對方用WhatsApp叫你轉錢給對方,應致電對方求證,以策萬全。
周一鳴:防騙宣傳較打擊更重要
香港警務處處長周一鳴昨日(1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騙案如今已形成產業鏈,破案難處在於騙徒及詐騙集團未必在香港,難以即時破案,需要靠國際間合作。他又提到,很多發生在香港的騙案涉及傀儡戶口,因此會重點打擊售賣戶口人士。
周一鳴昨日接受商台節目訪問。商台圖片
周一鳴指出,宣傳防騙知識較打擊騙案更重要,因此會繼續舉辦不同活動,包括在社交平台宣傳。他說,近年推出的「防騙視伏器」約有90萬下載量,正研究讓「防騙視伏器」自動更新詐騙電話資料、提供不同騙案資訊的技術。
周一鳴還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年來,整體社會平穩,市民安居樂業,但不代表完全沒有隱患,更不代表可以忽視國家安全。他強調必須居安思危,同時提升市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此外,警方去年在全港安裝615組閉路電視,成效顯著。截至去年底,已協助偵破122宗案件,包括兇殺案及劫案等;今年首季(截至3月底)再破獲約100宗案件。周一鳴表示,警方計劃今年再安裝1385組閉路電視。
周一鳴表示,警方將積極推動「智慧警政」策略,透過科技應用及流程簡化提升執法效率。警方計劃在市區及郊區試行無人機高空巡邏試驗計劃,並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識別交通違例及罪案黑點,靈活調配人手。(記者韓商、周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