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上汽集團(SH. 600104)大乘用車板塊順利達成季度銷售目標。
據財報顯示,該季度上汽集團共銷售汽車94.5萬輛,同比增長13.3%,其中自主品牌主要載體上汽乘用車的銷量為16.4萬輛,同比增長0.77%。4月8日,上汽集團公告,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30億元到3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9億元到4.9億元,同比增加10%到18%。
在4月10日當晚舉行的「上汽之夜」活動中,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稱,為了應對行業「肉搏戰」,上汽集團將積極求變。整合自主品牌業務是主要調整舉措之一。
目前上汽集團已將上汽乘用車、上汽國際、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業務整合為大乘用車板塊,賈健旭兼任總經理。
近幾年,國內市場格局猛烈調整,2024年7月,王曉秋出任上汽集團董事長,賈健旭接任總裁,如何實現自主品牌突圍是新管理層面臨的主要挑戰。2025年2月,上汽集團完成大乘用車板塊整合,調整涉及數十名中高層。
賈健旭在近期接受採訪時稱,上汽集團要「連滾帶爬」把過去丟失的時間搶回來。上汽集團計劃到2025年第四季度,力爭自主品牌海外市場月銷量達到6萬輛、國內市場達到4萬輛。上汽集團為2026年設定的自主品牌銷量目標為170萬輛。
僅僅完成內部整合,並不能完成上述銷量目標。4月10日,上汽集團還提出,要進入「合資2.0」時代。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大合資公司將改變過去由外方提供產品技術的模式,使用上汽集團最新的電子架構和智駕系統。
上汽集團總裁 賈健旭
同時,上汽集團還在組建新時代的「合資合作」關係,合作夥伴包括寧德時代、OPPO和火山引擎等。在智能駕駛領域,上汽集團更是集齊地平線、大疆車載、華為和Momenta四家頭部企業。行業里將上述四家頭部公司稱為「地大華M」。
智能駕駛,是2025年汽車行業競爭焦點,比亞迪在2月即提出「智駕平權」概念,將高速公路場景智駕變成多數產品標配。上汽集團此次提出,「堅持不設技術圍牆、不做生態孤島、不懼跨界競爭」,其更希望通過合作夥伴與上汽自研實力的結合將平權進階,掌控下一階段技術主導權。據透露,今年年內其將落地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的上汽銀河全棧4.0電子架構;第二代全棧線控底盤預計2027年前首發落地。
Momenta創始人兼CEO曹旭東在「上汽之夜」發布會上稱,目前高速場景智駕方案使用的芯片算力在100 TOPS左右,這並不足以應對一些突發情況,存在一定隱患。TOPS是算力單位,1 TOPS代表處理器可在1秒內完成1萬億次運算。曹認為,智能駕駛系統能力進展迅速,軟件能力每兩年可至少提升10倍,硬件成本則會減半。他判斷,未來由數百TOPS算力支持的全場景智能駕駛將是行業標配,Momenta相關系統將應用將進一步應用在上汽集團新產品中。
同時,地平線也公布了和上汽集團類似的合作計劃。作為地平線第一大機構股東,地平線與上汽集團合作歷史深厚,雙方自2017年便開啟戰略合作,目前,地平線與上汽集團已基於征程全家族計算方案達成全方位量產合作。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博士透露,上汽集團旗下榮威、名爵等品牌的多款主力車型將採用地平線征程6E打造智駕方案,並即將於2025年內正式落地,未來雙方還將基於征程6系列拓展至全場景智駕合作。
此次,上汽集團還引入了華為建立更深度的合作關係。2025年2月,上汽集團和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出共同打造鴻蒙智行「第五界」。鴻蒙智行是華為終端與車企合作打造的新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下,華為終端在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產品設計、定義、生產質量把控、銷售都由華為決定,產品盡可能搭載華為全套汽車部件。
賈健旭此前在接受採訪時稱,他希望通過與華為合作,學習其產品開發流程,據了解,雙方合作的新品牌產品聚焦20萬元以下市場,新品牌將於4月16日對外發布。
賈還在現場透露,上汽新一代固態電池將於今年底在全新 MG4 上量產應用,2027 年,上汽首款全固態電池「光啟電池」將落地。
目前,上汽集團一系列調整措施還需要經過市場檢驗。賈健旭在4月10日稱,上汽集團要「跪着學習,站着創新」,其最終能夠在競爭中勝出,成為百年車企。賈以「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蔭」回應了外界對上汽集團「是否老矣」的質疑,並表示上汽集團會找準發力點,匯聚力量、一拳打穿,打穿產品體驗、打穿市場、打穿全球邊界,並爭取打造好「百年老店」。
4月11日,上汽集團收報15.16元/股,漲幅0.73%。業內判斷,伴隨合作夥伴的導入和上汽的持續發力,其股價近期有望逐步走出低迷,進入上升通道。(記者 孫斌 上海報道)
頂圖:上汽集團董事長 王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