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勞·特朗普終究沒有等到那通期待中的越洋電話。在發出「最後通牒」36小時47分鐘之後,自北京時間2025年4月9日中午12:01起,美國對華整體關稅率正式觸達104%。
從104變成404一一這是周三清晨中國自媒體提前給出的判斷。事實上,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去年11月19日就在年度報告中建議國會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即所謂的最惠國待遇。而更早之前,尚未成為國務卿的馬克·魯比奧也提出了類似法案。
現在,不用勞煩國會裏的議員先生們再浪費口舌和按鍵手指了。要知道,即便取消最惠國待遇,兩國間關稅至多也不過60%。提示一下,1930年胡佛總統向全球兩萬多種商品無差別徵收高額關稅時,實際關稅率平均為53.2%。而從這一刻開始,美國對華真實關稅水平卻達120%。
「系統性的次序崩潰,一生只有一次,但歷史上他從未缺席。」這是世界最大對沖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最新觀點。不過,北京方面人士說的更為直接:54%也好,104%也罷,這種變化沒有實際意義,稅率已進入無效區間。某人就是想玩game of chicken(膽小鬼遊戲),而且堅持「加速」。那麼根據博弈論,對手奉陪到底、以牙還牙,恰恰是最優選項。
5個半月前,特朗普曾在已有120年歷史的芝加哥經濟俱樂部中揚言「關稅是最美妙的詞彙」。「請回去再看一遍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美國往事》吧,就在芝加哥,黑幫分子在關稅戰觸髮禁酒令時代幹了些什麼?!或許,現在墨西哥的走私犯對毒品都看不上了。」北京一位要求匿名的觀察家如是說。
針對再次增加的50%,中國會繼續「跟」嗎?截至9日中午時並沒有更確切的消息。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天,兩位極具影響力的網絡大V一一牛彈琴和tuzhuxi,不約而同提出了6項反制措施,包括大幅加徵美大豆、高粱等農產品關稅,禁止美禽肉輸華,暫停中美芬太尼合作,在服貿領域採取強硬反制,禁止進口美國電影,調查美企在華知識產權獲益情況。
這當然不會是巧合。而且,從東海岸的華爾街到西海岸的荷里活,從俄亥俄州的「鄉下人」,到摩天大樓裏衣冠楚楚的白領精英,面面俱到。
對了,4月9日A股三大指數均錄得紅盤。更有意味的是,行業板塊中上漲排名前五的分別是航天航空、船舶製造、半導體、儀器儀表和軟件開發。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同在今天上午發表長篇文章,建議中國推行「2030重大戰略」,即「三個零」和「一個三零」:對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將關稅降至零;對外商直接投資和民營企業投資准入限制降至零;對產業補貼降至零;以及至2030年將中國本土的消費增加30%,用新增的3萬億美元內需,完全對沖美國採取全面貿易保護後,全球出現的3萬億美元的需求缺口。
既然關稅PK短期內不會結束,那麼從過去的ABC(Anything but Chinese), 到未來的ABA(Anything but America),果然滄海桑田。
邢自強還建議中方做到三條:有智、有勇、有仁,在勇氣與智慧中尋求破局之道。
魯莽肯定不是中南海的作風。有兩個意味深長的新聞,很多人並未注意到。
其一,4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北京會見了前高盛總裁、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名譽主席約翰·桑頓。某種意義上,後者相當於接棒前美國財長亨利·薄森,扮演了被兩個大國高層同時接受的「傳話人」角色。
其二,更早一天的4月7日下午,香港政府宣布繼續保持自由港地位,不加徵美國關稅。
自由港最早出現於1547年意大利的熱那亞,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和轉口貿易。自1841年6月起,香港以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自由港。作為自由港,自然要實現貿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資自由、人員進出自由和資訊流動自由。其中除極少數特定商品外,對進出口商品實施零關稅是重要的特徵。
毫無疑問,在美國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後,香港的物流成本將上升25%~40%,包括對原產地規則的進一步審查,也會令合規成本增加。然而,當這一切面對104%~120%時,高下立判。
觀察家們表示,香港堅持對美零關稅,既維護了自身的自由港地位,大幅刺激內地人士赴港購買美國商品,或設立香港公司,同時也讓內地巧妙規避了自己設定的34%報復性關稅,「面子裏子都有了」。
儘管今年以來美國每一次對華加徵關稅都沒有豁免香港(目前美國與歐盟事實上已不再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然而,該地位系世貿組織承認和賦予,受到中國政府授權保護和官方背書。可以相信,7日港府的表態,勢必得到北京方面的默許和支持。
對於普通香港人,這又意味着什麼?一句話,「廣東道冇見廣東人」現象(被內地遊客佔領),有很大幾率再次上演。
過去五六年來,關於香港人熱衷赴內地消費的新聞不絕如縷。僅2024年,港人北上已高達8191萬人次,同比增加53%。按每人單次開支680元計,總消費額達557億元。但與此同時,曾經港貨「又靚又正」的優勢卻在不斷消逝。「港代」變「深代」,有人反向帶貨月賺10萬+。無他,價格差就擺在那裏。
6年前,一部名為《過春天》的電影錄得千萬票房。所謂「春天」,是走私客們過海關後迎來出糧時的口頭禪。其實當這部電影上映時,水客們大都已金盆洗手。就像內地遊客如今對深圳的中英街興趣缺缺,一河之隔的港人也在噓嘆市道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有人甚至開始追憶昔日的「奶粉荒」。
然而,隨着全球掛起關稅十號風球,局面終於為之一變。
「適應與忍耐」一一紅杉美國在日前的內部會議上以此為題用52頁幻燈片給出了結論:最終並不是最強大的物種存活,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擅長對變化做出應對的會存活下來。
這,不正是香港人最擅長的嗎?
(另據尚待核實的消息稱,中美兩國經貿團4月9日凌晨起在新加坡展開14小時閉門談判。)
(北京 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