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撾首家獲得對華出口資質的水產品企業——深圳中漁海洋科技旗下加工廠湄公鮮生生產的巴沙魚,正式運抵深圳。3月31日,經深圳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後,這批承載着中老漁業合作成果的優質水產品,即將擺上市民的餐桌。
這是中老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水產品貿易的首次通關突破,也是大鵬新區深化國際漁業合作、構建國際海洋經濟全產業鏈的又一里程碑。
據了解,巴沙魚通體無鱗,是東南亞國家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到32℃,低於20℃時,水溫越低,生長速度越慢;低於13℃則有死亡危險。巴沙魚在越南音譯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因為該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積累有三塊較大的油脂,約佔體重58%。
此批巴沙魚依託湄公河天然水系,採用全程無激素添加的綠色養殖模式,從源頭保障產品品質;嚴格遵循中國海關檢驗檢疫標準,建立覆蓋養殖、加工、運輸全鏈條的追溯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可溯;同時,通過規模化生產與全產業鏈運營,有效降低成本,價格更加親民。
深圳中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漁科技」)是一家專注於東南亞漁業產業發展的投資平台企業,位於大鵬新區,依託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推動種源優勢和生態養殖技術的發展。該公司在湄公河畔的老撾巴色市投資建設的老撾國家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是深圳與老撾當地政府合作共建的首個產業園項目。
該產業園區依託湄公河流域優質水源和亞熱帶氣候優勢,構建了集種魚培育、生態養殖、科技研發、加工生產於一體的現代化全產業鏈體系。目前,園區一期項目已全面建成並投入運營,預計可實現年產巴沙魚商品魚超2萬噸,加工巴沙魚成品達1.2萬噸,年產值約3.3億元人民幣。待園區項目整體建成運營後,預計可實現年加工巴沙魚超50萬噸,成為保障深圳水產「菜籃子」的重要基地。
據介紹,該項目的成功離不開深圳市、大鵬新區相關部門的推動。2022年,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主動服務,助力企業攜帶自主研發的基因科技成果「出海」,為項目落地奠定技術基礎。2024年,中老兩國正式簽署老撾《輸華養殖水產品的檢驗和衛生要求議定書》,巴沙魚成為首個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老撾魚類產品,實現兩國漁業貿易零的突破。
在此過程中,大鵬新區持續優化「飛地經濟」合作模式,會同發改、規自、海關等部門,在項目審批、技術對接、通關服務等環節提供全流程政策支持,打通跨境合作「綠色通道」。
近年來,新區大力實施向海發展行動,圍繞培育壯大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濱海旅遊等產業,建成海洋生物產業園等5個海洋及相關領域科技創新平台,推動「南方海洋科學城壩光核心區」納入市級海洋發展重點區域,引入「水上大疆」葦渡智能科技等總部項目,推動廣東大鵬LNG冷能養殖示範項目成功出魚,開闢海洋產業綠色發展新路徑。
據透露,大鵬新區正推動中漁科技與京東合作,擬構建「湄公河源頭直供」供應鏈,直營老撾巴沙魚等優質產品。(記者 羅國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