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鳥會今日(2日)公布「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5」結果,今年全球黑臉琵鷺的數量突破7000大關,錄得7081隻,較去年微升93隻,按年增幅1.3%。不過,後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數量按年下跌超過一成,錄得328隻,較去年少47隻,跌幅為12.5%,情況值得關注。
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江珀墉今早在記者會上表示,是次普查在今年2025年1月17日至19日進行,動員全球超過200名保育專家和義工數算,涵蓋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合共11個黑臉琵鷺遷飛路線上的度冬地區。
江珀墉指,今年普查涵蓋的11個地區中,台灣繼續是全球最大的黑臉琵鷺度冬地,數量較去年微升至4169隻,增幅為0.8%(34隻),佔全球族群總數58.9%。至於中國內地作為全球第二大的黑臉琵鷺度冬地增幅收窄,錄得1671隻黑臉琵鷺,較去年增加2.5%(41隻),日本則錄得共有716隻黑臉琵鷺,比去年增加2%(14隻)。
余日東(右)在記者會上講解後海灣生境情況。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表示,目前需要訂下更積極進取的全球目標,不但要達到濕地不再減少,更需要增加濕地面積總量,積極管理及修復更多黑臉琵鷺繁殖和度冬地,才不會白廢30年來的黑臉琵鷺保育工作。
余日東說,離岸風電場一方面令黑臉琵鷺棲息的泥灘面積縮減,另一方面風葉機葉片運作時,或會對候鳥造成致命傷害。
根據學術期刊《Ecology》去年發表研究,科學家透過衛星定位追蹤裝置發現,兩隻黑臉琵鷺分別在2021年及2022年穿越黃海水域時候,因遇上風電場被逼改變遷飛路線,其中一隻更無法在寒冬來臨前順利穿越風電場南遷,在折返韓國後,最終在一個月後死亡。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自1994年起於每年1月舉行,旨在長期監測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度冬族群的分布及趨勢。今年普查繼續由本會負責統籌,動員全球逾200名保育專家、調查員及義工,在全球約160個地點統計黑臉琵鷺數量。(記者/攝影 葉家亨)
頂圖:香港觀鳥會今早公布「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5」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