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腹地,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宛如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鑲嵌在天地之間。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是中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如今正在全力衝刺力爭列入第二批國家公園設立名單並正式掛牌。
國家公園有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但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更不是人為設定的禁區。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1300餘平方公里,涉及2市4縣17個鄉鎮,如何在守護自然瑰寶的同時,讓世世代代依山而居的百姓觸摸到幸福的脈搏?
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周建宏表示,「我們的工作圍繞『聯動大共建,共謀大項目,合力大宣傳,助推大民生』展開,助推大民生是落腳點。生活在國家公園的老百姓收入一定要提高,幸福感一定要增強,享受到國家公園的發展成果,國家公園的建設才更有意義。」
日前,記者走進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探訪居民與試點的平衡之道,「保護和發展兼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正在逐步實現。
從「獵戶」到「護林人」:古老生存智慧的現代轉身
三月的春光正好。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草木蔓發,山河燦爛,壯美如畫。當清晨的第一縷晨曦刺破雲霧,朱䴉清脆的鳴叫聲打破寧靜,喚醒沉睡的村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
邵陽市崇山峻嶺,山峒密布,溪澗縱橫,是各種山禽野獸藏身的好場所。生活在山區裏的村民靠山吃山,有打獵狩獵的傳統習慣。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內,既有淺色型豹貓,也有「移居」在這裏的朱䴉。據統計,在這裏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8種,國家「三有」保護動物254種,堪稱野生動物物種的「天然基因庫」,還保護了林麝、中華秋沙鴨等瀕危野生動物和資源冷杉、大黃花蝦脊蘭等珍稀植物及其群落。引導曾經的獵戶從狩獵轉向保護,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義非凡。
2019年7月,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首次拍到林麝的清晰影像。
作為一種小型食草動物,林麝在自然界中的天敵仍然眾多,再加上棲息地的不斷破碎化以及偷獵者的虎視眈眈,這個物種的處境仍然十分危險。因此,在湖南發現野生林麝顯得尤為重要。
林麝的發現離不開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戶。
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對從事打獵的村民進行篩選,並通過宣傳教育將其納入到護林員隊伍中。家住城步縣白毛坪鎮黃傘村的沈文主是其中之一。
沈文主家裏從祖爺輩開始狩獵,至今已上百年,自己也是打獵高手,對山上環境以及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慣瞭然於胸。被納入護林員後,上山巡查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練就的一身打獵本領有了用武之地。捕捉到林麝身影的紅外相機正是由他架設。
「他可以根據被啃過的樹葉的高度、動物腳印痕跡和糞便等判斷野生動物的身高、體重,所以不會盲目選擇地點架設紅外相機。」管理局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羅海華介紹,「沈文主以前在深山定居,下山後一邊務農一邊當護林員,每年約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可以說生活方式改變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據悉,僅在城步崀山片區像沈文主一樣從獵人轉變為護林員的多達20多人,組建了一個由「金盆洗手」的老獵戶組成的基層護林員網絡。
目前,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設立了包括護林員、安保、保潔等各類公益崗位近2000個,基本上為當地居民。還通過國家公園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實施,並採取以工代賑方式,進一步為當地居民提升收入。
從「故土難離」到「詩意棲居」詩意棲居:生態移民的幸福遷徙
在南山大草原的藍天白雲映襯下,位於城步縣長安營鎮建家坪生態移民小區的一棟棟仿石頭城草原風情民居熠熠生輝。2022年,18戶92名居民告別條件艱苦的木頭房,搬進現代化新居開啟幸福生活。
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主任鍾永華見證了這個小區拔地而起的全過程。
18戶村民來自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核心保護區。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依然有部分居民不願意離開賴以生存的熟悉環境。為此,鍾永華經常上山入戶做宣傳、做動員。由於安置條件優厚,僅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與18戶村民談妥了移民安置。
「生態移民實行集中安置方式進行搬遷安置,結合特色小鎮和秀美村莊建設,對安置地點實行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建設,達到拎包入住條件,而且房產手續齊全,住進來的村民都很滿意。」鍾永華介紹。
為促進搬遷的小區居民住得舒心、住得安心,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千方百計為勞動力就近就業和轉移就業創造條件。如今的移民小區里,牧民變工人,獵戶成導遊,昔日的木楞房變成了網紅民宿,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村民蘭方鳳告訴記者,曾經在山上養牛為生,一度擔心搬遷後失去生活來源。而如今,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自己在收費站謀得了一份工作,妻子也在離家不遠的南山牧業公司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每到夏天,避暑勝地南山大草原酒店一房難求,蘭方鳳便將家裏閒置的房間出租,每年能增加3萬元以上收入。
建家坪生態移民小區只是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實施生態移民搬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完成核心保護區原住居民207戶940人生態搬遷,剩餘112戶384人分區分類搬遷,不願搬遷的,尊重人口自然衰減規律,過渡期內在不擴大現有建設用地和耕地的情況下,允許修繕生產生活以及供水設施,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種植、放牧、養殖活動。
生態移民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重要措施。在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搬遷群眾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着幸福篇章。
從「生態佳」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綏寧縣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源頭山,38株長苞鐵杉傲立挺拔。它們平均樹齡500年,林冠毗連,遮天蔽日,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一處長苞鐵杉群落,入選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群的長苞鐵杉古樹群。得益於古樹奇觀以及高達95%的森林覆蓋率,黃桑吸引大量遊客來休閒度假。暑假旅遊旺季,鐵杉群附近的民宿遊客爆滿,上堡古國等旅遊景點也人氣爆棚。
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讓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聚集了大量知名的旅遊景點。這裏有崀山、南山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兩江峽谷、東安舜皇山2個國家級森林保護區,旅遊觀光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在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如何找到平衡點?
「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有51.8%是核心保護區,剩餘的是一般控制區。在一般控制區,我們允許並且鼓勵發展生態旅遊、民宿、林下經濟、生態種植等產業。」周建宏說,「真正實現『兩山』理論的轉化,就是生態的價值的實現。不能讓老百姓和企業守著金山銀山還過苦日子。」
讓旅遊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富民產業,也是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近年來,區內文旅融合力度更強,定期舉辦中國·崀山臍橙文化旅遊節、舜皇山野茶節、城步山歌節等文旅活動,助力特色生態產業品牌做大做強。目前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內遊憩農家樂達到200餘家、從業居民3000餘人,年人均增收1.2萬元。
為實現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特色產業集約化發展趨勢也更加明顯。
蔚藍天穹下,23萬畝翠綠草山上,黑白奶牛悠然散步,這裏是享有「中國第一牧場」「南方的呼倫貝爾」美譽的南山牧場,誕生了享譽全國的奶業品牌商標「南山牧業」。面對日益擴大的市場份額,南山牧業有迫切的擴大生產需求。
「我們向主管部門反映了發展制約的問題,經過溝通爭取到建規模化養殖小區的許可。」湖南南山牧業副總經理肖海龍介紹,「集中養殖效益更高。現在第一個規模化養殖小區正在建設中,投入使用後每天可以增加10噸鮮奶奶源供應量。」
「以前南山是國家級風景區,嚴格管控開發區域。而被納入國家公園後,可以劃出一塊5平方公里左右的天窗進行開發建設。」曾經在規劃局工作過的鐘永華進一步解釋,「這塊面積相當於一個縣城的城區面積,發展旅遊、康養產業有更大的空間。」
在城步峒茶龍頭企業湖南白雲湖生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將城步峒茶打造成世界茶葉的紅寶石」的標語非常醒目,這是創始人肖敦旺心中的夢想。
城步峒茶系第四紀冰川期幸存的古老茶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茶樹資源。但長期以來,城步峒茶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且面臨着峒茶麵積萎縮、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
「由於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對成片的古峒茶樹進行砍伐,現在20畝以上成片峒茶園已不多見。在管理上,有的茶園為提高產量施化肥、打除草劑,產品質量降低。」 肖敦旺憂心地說。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消息傳來後,讓肖敦旺頗為興奮。在他看來,國家公園對生態有更嚴苛的要求,古樹將得到更有力的保護,與城步按照「兩山」理念打造「中國峒茶之都」的理念不謀而合,未來「國家公園」的品牌效應也將讓「中國峒茶之都」名號更響亮。在當地政府和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支持下,城步3萬畝峒茶資源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被盤活,全產業鏈帶動數萬名群眾持續創收。
據了解,目前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正積極引導綠色產業和農業觀光產業發展,已經發展專業合作社10家。發展林下種養,帶領區內及周邊社去發展茶葉基地5000畝、水果基地1000畝、藥材基地1000畝,新增養蜂20000箱,轄區內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何雯 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