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埔陳勇華區議員辦事處及中華傳統文化交流基金會今日(29日)聯合主辦電影《紅豆》大埔首映禮,不僅吸引了在地街坊義工與電影業界人士參與,更展現了香港社區的深厚人情味與電影文化的融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親臨活動,強調香港電影的強大生命力與社區文化底蘊,並呼籲各界支持本地創作,為行業注入新動力。
胡健民在致辭中表示,香港電影業的復蘇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特區政府近年透過「電影發展基金」推出多項措施,例如「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及「亞洲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旨在培育新導演、拓展市場並促進跨地域合作。以《紅豆》為例,這類聚焦本地故事的電影,既符合基金推動「人文關懷」題材的導向,也能通過社區放映深化觀眾共鳴,如大埔首映結合街坊網絡,強化「人情味」主題,正是港產片回歸良性發展的典範。
年輕導演鄒穎執導的《紅豆》以細膩視角刻畫香港社區生活,透過九龍城中街坊的日常互動,呈現城市中的人情溫暖。此類作品呼應了政府「薪火相傳計劃」的目標——資深導演提攜新銳,同時鼓勵題材創新。優秀劇本需兼具創意與文化深度,而《紅豆》透過在地故事展現的普世情感,正是香港電影「走出去」的潛力所在。
此次首映活動不僅是電影推廣,更是一場社區文化行動。大埔作為胡健民曾服務的選區,其地區網絡與文化凝聚力為活動奠定基礎。活動通過觀影會形式,將藝術與社區連結,既喚起市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也為業界提供與觀眾直接對話的平台。這種「接地氣」的模式,與政府近年推動的「開拓內地電影市場資助計劃」相輔相成,既能鞏固本地市場,亦為進軍區域鋪路。
胡健民強調,香港電影的未來須結合政策支持、商界投入與業界創新創作。政府最新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進一步明確方向,包括強化國際合作、完善產業生態圈等,為電影人提供更多資源與舞台。而如《紅豆》般扎根社區的作品,則驗證了「人情味」不僅是香港的文化基因,更是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從政策扶持到社區參與,香港電影正逐步重拾活力。胡健民與年輕導演鄒穎的協力,象徵着政府與業界的橋樑作用;而大埔首映的成功,則為港產片指明了一條融合本地情懷與創新敘事的道路。在國家文化戰略與特區政策的雙重支持下,香港電影的「新動力」已然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