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方城純屬偶然。我到漯河看朋友,想在周邊走一走。朋友說,你喜歡讀書,偏好歷史,何不到方城看看?
方城位於南陽盆地東北部,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坐攬伏牛、桐柏兩大山脈,山川秀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勝古蹟星羅棋布。
我一聽介紹就被深深吸引,當即立斷,向着方城,拍馬而去。方城,吾來也!
在方城接待我們一行的是朋友的朋友熊君祥。熊先生年約六十,中等身材,慈眉善目,謙謙有禮。他是當地文化名人,已有多部文學作品面世。對方城的前生今世,天文地理,歷史典故,名人軼事,隨手拈來,如數家珍。我們雖是初次見面,卻如老友重逢一般。
我對熊君祥說,我在方城一天時間,麻煩您幫助安排一下。君祥說,沒問題,我陪你們。我說,咱們先去哪裏?君祥說,先去練真宮吧!
我感到不解。方城從未做過都城,怎麼會有皇宮呢?
君祥說,咱們邊走邊說吧。
原來,漢光武帝劉秀有個姐姐湖陽公主。駙馬英年早逝,公主寡言少歡。劉秀有意讓姐姐另組家庭,問她有沒有意中人。公主說,中大夫宋弘,才貌雙全,無人能比。
光武帝召見宋弘,親自為他和湖陽公主牽線。豈知宋弘不買賬,用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回絕了。湖陽公主心灰意冷,決意出宮修行。光武帝勸阻無效,就為姐姐修建了一處行宮,命名煉真宮,取練禪修真之意。
大約車行十餘分鐘,來到潘河岸邊一處所在。只見高地上一處院落氣勢弘大,流光溢彩,這就是千年道觀——煉真宮了。
進得殿門,只見宮殿巍峨,廊腰縵回,碧瓦粉牆,飛簷斗拱。近處細觀,雕縷細緻,獅子的怒目,飛鳥的羽毛,無不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沒想到小小縣城,竟隱藏着這樣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
晉代道教祖師葛玄、葛洪來到煉真宮,在這裏修道煉丹,煉真宮成為道教勝地。
明代高道張三豐,曾在此修練三年有餘,太極拳即在此宮內演練成功。後來,張三豐從此地走向武當山,始有武當派。
張三豐修行地,原為宮牆一處洞穴。他曾在洞壁上題詩一首:「悟得惺惺學得癡,到無為處無不為。兩腳任踏塵里去,一心只與命相隨。眼前世事只如此,耳邊風聲總不知。有時四大醺醺醉,笑問青天我是誰?"
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當時的紅衛兵用炸藥將張三豐的修練洞穴炸毀。此後十年間,參與炸洞的人都不明不白地死去。老百姓都說是張三豐爺爺顯靈了。
離開煉真宮,熊先生帶我們去看楚長城。
說起長城,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山西、河北。誠然,在長城山西、河北一線,上演了一幕幕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鍛造出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確實當之無愧。
我今天才知道,最早的長城不在山西,不在河北,甚至不在甘肅,而在河南,河南的方城縣。
中國方城—天下第一古長城
方城縣東北40公里處,伏牛山末端,有一個大關口,位於兩山之間。山埡約五、六百米,中間橫亙一座土城牆,高約5米,頂寬約2米。這就是楚國修建的長城遺蹟,號稱楚長城。楚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比齊、燕、趙、秦諸國的長城早了半個世紀。
大關口是楚國和韓國的交界處,北屬韓,南屬楚,楚國在此處築長城以拒北。長城腳下,曾出土春秋時期的戰車部件和兵器。登上牆頂,極目四望,仿佛眼觀狼煙滾滾,耳聞車鳴馬嘶。
楚長城東南方,有一座黃石山,山不在高,因黃石公而名。山下有遇仙橋,據說是張良在此處拜黃石公為師留下的遺蹟。
我問熊君祥,不是說遇仙橋在蘇北嗎,怎麼在這裏呢?啟祥循循善誘:張良是韓國公子,此處往北約10里路,有一個張良村,就是張良故里。張良拜黃石公為師時,最多不過十三、四歲吧,那時他還沒有離家遠行,怎麼會現身江蘇呢?
我想想,有道理。
博望坡
辭別伏牛山楚長城,駕車南下約30公里,就到了南陽盆地另一大山脈—桐柏山脈。方城東南,桐柏山盡處,有一個千年古鎮,小史店鎮。小史店雖然普普通通,卻走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諸葛亮。
說起諸葛亮,很自然地就想起南陽臥龍崗和襄陽隆中,他和小史店有什麼關係呢?
諸葛亮祖居山東瑯玡,父母早亡,又遭遇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叔父諸葛玄,帶領舉家老小,逃往南方避難。
小史店位於南北交界處,北邊是曹操的地盤,南邊是劉表的地盤。當時天下混亂,形勢不明。諸葛玄一家來到小史店石峽口,在此地停留下來,一停就是3年多。
諸葛亮在小史店的3年裡,一邊躬耕,一邊觀察天下大勢,研讀兵書,演習兵法。著名的八卦陣,就誕生於此地,有一個自然村名叫八卦村,兩千年未改其名。
到了第三年,諸葛玄病死在石峽口,諸葛亮葬埋了叔叔,現有諸葛玄墓。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帶領全家繼續南下。南下到了哪裏,有兩種說法,即南陽說與襄陽說。
雖然南陽、襄陽存有爭議,但對小史店這三年,沒有爭議,史料上有記載。小史店不和別人爭,別人也不和它爭。你爭與不爭,它都在那裏。
離開小史店,這次的方城之行就結束了。熊君祥盛情挽留,說明天再陪我們去看看博望坡、張騫橋。我說留點遺憾吧,下次再來。二人緊緊握手,一定一定。(李長在)
頂圖:煉真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