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方大同上月21日離世,據悉他生前曾受俗稱「爆肺」的氣胸影響,數度住院。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以及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今日(2日)公布一項關於肺病的調查,顯示大眾低估了肺炎的致命風險,對死亡率極高的肺纖維化認知不足。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古惠珊指,氣胸有致命風險,吸煙及身材高瘦人士較高危。
為了解大眾對常見肺病的認知情況,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及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上月進行「肺病的事實與謬誤」調查,成功訪問了1,044人。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古惠珊醫生表示,調查顯示僅25.2%人知道肺炎是肺疾中最致命的疾病。公眾對會引起肺炎的肺炎球菌亦認知不足。29%人以為年輕及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不會感染肺炎球菌。
香港胸肺學會會長倪珍莉醫生表示,慢阻肺病是全球第四大死因,調查顯示大眾對此認知不足。長期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都是慢阻肺病的典型症狀,但61.1%人都誤把不相關的胸痛當作慢阻肺病病徵。她強調慢阻肺病是一種不能逆轉並會持續惡化的呼吸道阻塞性肺病,危及生命。
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楊耀昌醫生表示,肺纖維化是嚴重的肺疾,死亡率很高。但調查發現逾六成人對它的起因、診斷、治療都不甚了解。公眾對於肺病有很多謬誤,47.2%人誤以為大腸癌或肝癌是全港最致命的癌症,其實是肺癌。
就方大同曾因氣胸(俗稱爆肺)多次入院。古惠珊解釋,氣胸是有氣體積聚在肺部與胸壁之間的胸膜腔,氣體會擠壓肺部,導致胸痛、換氣不足及呼吸困難等,有致命風險,有吸煙及身材高瘦人士較高危,因為他們成長時肺長得很快,有些地方薄了,所以容易「爆肺」。
倪珍莉則稱,氣胸大部分病徵非常明顯,通常包括氣喘、突然一邊胸口痛等,患者若及時到醫院治理,可大大減低生命危險。她補充,不論「原發性」或「繼發性」氣胸,都很大機會復發,故醫生通常會以手術、讓病人戒煙、治療病人自身其他肺病等方法處理。(記者:李銘欣 / 攝影:崔俊良)
(左起)香港胸肺學會會長倪珍莉醫生,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古惠珊醫生,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楊耀昌醫生。
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古惠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