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公共事務顧問 李家俊
香港,一座深深浸潤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洋溢着濃郁人情味的城市。社會對長輩的關懷與支持,便是其中生動的例證。在實際可行的範圍內,一系列舉措相繼推出,以此回饋長輩們為社會奉獻一生的辛勤付出。眾多企業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各個節日期間,紛紛組織義工活動,為長者們平淡閒適的日常生活增添歡樂。
早在2003年,當時的地鐵公司便率先推出「長者乘車優惠」政策。年滿65歲的「老友記」們,在周日及公眾假期只需花費兩元,即可乘坐鐵路出行。他們可以相約遊覽沿線景點,或是前往親友家中拜訪。隨後,這一優惠又進一步擴展至周三和周六。那時,身邊眾多長輩都對地鐵公司的這一舉措讚不絕口,稱其減輕了退休後的生活負擔,讓他們得以四處走走,盡情領略城市風光,不必整日困於一處。
在此基礎上,2012年特區政府推出「2元乘車優惠計劃」。65歲及以上的長者乘坐港鐵、巴士、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僅需支付2元。2015年,該計劃的覆蓋範圍又擴大到綠色專線小巴。到了2022年,計劃的適用年齡從65歲降至60歲,同時將紅色小巴、街渡及電車也納入其中。這些拓展不僅深受「老友記」們的喜愛,也得到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充分彰顯了我們社會對年長市民的關懷。
隨着計劃的不斷擴展,財政支出也大幅增加。從2012-13財政年度的2億多元,一路攀升至本財政年度預計的60億元,十年間,政府的財政負擔呈迅猛增長之勢。在香港特區面臨千億財政赤字,且人口持續老齡化的當下,社會上關於該計劃需要進行檢討的呼聲漸起。
社會圍繞如何平衡「敬老、護老」與「財政紀律」展開了深入討論。究竟是應縮小計劃的適用範圍,還是對計劃的使用設定一定限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近日坊間傳出消息,政府將保留計劃的適用範圍(即60歲以上長者均可享受),但會在計劃的使用方面制定規定(傳言稱將對乘車次數設限,並調整部分車程的補貼額度)。
在公共行政領域,無論政府最終推出何種方案,都難免會出現「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情況,難以做到「皆大歡喜」。然而,在公共資源的運用上,政府必須充分考慮財政承擔的可持續性與穩健性,平衡各方需求,盡力實現收支平衡,這才是民眾對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合理期待。
這種平和理性、有理有據的討論,不僅提升了公共行政的質量,促進了公眾對政策的參與度,還有助於凝聚社會共識。無論最終方案如何,都值得民眾期待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