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錢凱港,晨霧未散。
40台上汽L4級智能集卡已開始吞吐集裝箱。這些被工程師稱為「鋼鐵靈蜥」的無人駕駛車隊,每日完成600次精準裝卸,誤差不超過5厘米。
它們的傳感器來自蘇州,算法誕生於上海嘉定——作為中國海外首批大規模智能駕駛港口運輸車商業化運營項目,這是一場屬於「上海智造」的全球協奏曲。40年前,上海大眾生產線由叮叮噹噹的手工組裝開始,第一輛桑塔納因勢而起;今天,這座城市的汽車產業正以每秒1.2輛新車的速度,書寫「中國製造2025」的全新密碼。
技術演進:固態電池與銀河架構的「上海突破」
當杭州雲棲大會的AI大模型引發驚嘆時,上海臨港的實驗室裏,工程師正將一片固態電池刺入鋼釘。屏幕上的數據定格:400Wh/kg能量密度,200℃高溫零爆燃——這項打破日韓壟斷的技術,即將裝車智己L6。上汽十年砸下1500億元研發資金,換來26000項專利,其中七大技術底座已升級至2.0時代。
硬核創新不止於此。2024年12月,搭載「銀河全棧3.0」的飛凡R7下線,控制器從52個砍至24個,線束縮短2.8公里。上汽工程師笑稱:「過去布線能繞足球場三圈,現在只需一圈半。」這套系統讓OTA升級壓縮至30分鐘,比特斯拉快15%。在深圳專注5G、杭州深耕算法的當下,上海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讓代碼與鋼鐵共舞——不同於深圳以通信技術見長、杭州聚焦消費互聯網,上海的創新始終與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深度咬合。
以「大乘用車戰略」為開頭,上汽正掀起一場組織優化改革:將榮威、MG、智己、飛凡四大品牌的研發、供應鏈與海外業務全面整合,打造中國汽車業首個「研產銷一體化」超級平台。
這場改革,直指傳統車企痼疾——研發總院以「中央集權」模式收編智能駕駛、數字底盤等核心技術,用「大單品開發」將研發效率提升40%、單車成本直降30%;海外業務與安吉物流全球供應鏈深度咬合,讓歐洲市場的MG3 HEV與東南亞智能港口形成戰略協同。正如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所言:「上汽要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改革的試驗田,而非舊模式的守墓人。」
市場裂變:從歐洲反攻到本土「握指成拳」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歐盟布魯塞爾總部,反補貼調查文件堆滿辦公桌。千里之外,MG4 EV卻在英國單月賣出4500輛,搶下純電銷量亞軍。2024年,上汽海外終端交付逆勢增長2.6%,達108.2萬輛——相當於每分鐘有12輛「上海智造」駛出國門。
本土戰場,同樣硝煙瀰漫。重慶長安靠深藍S7橫掃西部,比亞迪元PLUS在深圳工廠以每2.3分鐘一台的速度下線。上汽的應對之策是「雙刀流」:榮威D7 DMH以2209公里續航橫掃混動市場,上市三個月市佔率衝至15%;MG3 HEV登陸歐洲,百公里油耗3.1升,比本田飛度混動省油14%,硬生生在豐田後院撕開缺口。
與車型突進相比,上汽旗下合資車企的渠道變革同樣犀利。據悉,上汽大眾已將900家經銷商轉為「用戶服務商」,推出「48小時閃電交付」;上汽通用砍掉20萬輛庫存,經銷商資金周轉率提升40%。2025年1月,上汽集團終端交付35.3萬輛,其中新能源佔比24.6%——這條陡峭的增長曲線,恰似陸家嘴天際線的輪廓。
而當各路造車新勢力還在為某項單一性能指標雀躍之時,上海嘉定卻在上演「硬科技突圍」。目前,上汽研發總院將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品牌研發資源整合,單車開發成本直降15%。「過去四個品牌各自為戰,現在共享一個數字底盤。」院長蘆勇指着大屏上的「靈蜥」底盤模型說,「就像樂高積木,組合效率提升3倍。」
握指成拳,政府的角色同樣關鍵。上海市開放407公里智能網聯測試道路,比特斯拉美國總部所在加州多出127公里。政策紅利下,上汽L4級Robotaxi在蘇州、深圳同步落地,從技術驗證到商業運營僅用11個月——比Waymo縮短23個月。反觀重慶,雖有長安、賽力斯坐鎮,但智能駕駛路測里程僅為上海的1/3。
如果這組數據尚不具說服力,再看這組產業數據——上海汽車產業2024年貢獻GDP 6120億元,佔全市12.3%;深圳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4000億元,但整車製造環節產值僅為上海68%;杭州數字經濟佔GDP 27.1%,但高端裝備製造佔比不足上海一半。
或許有人會說,上汽的優勢都是功勞簿上,真正抬頭四望,上汽人各處儘是產業追趕:深圳大疆總部,工程師正測試車載無人機;重慶青山工業,七合一電驅系統量產下線……面對挑戰,上汽真正手握的是兩把「密鑰」:第一把鑰匙在海上——安吉物流22艘滾裝船組成「移動長城」,2024年將18萬輛新車運抵歐洲。當紅海危機令比亞迪貨輪繞道好望角時,上汽藉助自營船隊將物流成本壓低13%;
第二把鑰匙,則在雲端——零束科技與華為聯合開發「銀河+鴻蒙」智駕系統,算力提升至508TOPS,比小鵬XNGP高1.8倍。在臨港測試場,搭載該系統的智己LS6完成連續20次極限避障,傳感器毫秒級響應速度讓德國工程師驚呼:「這不該是2025年的技術!」
新質挑戰:浦江新工業敘事
從錢凱港的「鋼鐵靈蜥」到慕尼黑車展的鎂光燈,上海智造的故事既沒有矽谷式的顛覆宣言,也沒有深圳式的狂飆突進。當杭州用算法解構世界、深圳用硬件重構生態時,上海選擇了一條更艱險更從底層出發的道路:讓硬科技扎根實體經濟的土壤,讓新質生產力在產業鏈的毛細血管中奔涌。
這,是一場靜默的 「產業革命」——用1500億研發投入磨礪技術刀鋒,用108萬輛海外銷量丈量全球化腳步,用60%自主品牌佔比重塑產業話語權。
獨行快,眾行遠,秉持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格局,上汽集團主動構建起汽車行業的「命運共同體」。上汽與奧迪聯合打造的AUDI新品牌,徹底顛覆傳統模式:基於智能數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的首款車型,由中德團隊聯合定義架構;渠道端採用「直營+代理」混合體系,實現用戶運營全生命周期覆蓋。AUDI品牌的誕生,標誌着中國車企首次以技術輸出方身份,參與全球豪華車標準制定。當友商仍在為「中國特供車」爭論時,上汽已通過技術平權,將「中國市場定義權」轉化為「全球規則話語權」。
相比以封閉生態築牆、以垂直整合控盤的做法,上汽選擇了一條更具開放性的道路。通過技術授權(如DMH混動向合資輸出)、標準共建(如零束銀河架構開源)、資本紐帶(如智己引入戰投),將供應商、合作夥伴乃至競爭對手轉化為生態盟友。
這種「以我為主、兼容並蓄」的策略,恰是中國汽車工業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能力輸出的關鍵躍遷。
從「上海製造」到「上海智造」,改變的不僅是定語,更是一座超級城市向世界遞交的答案:真正的產業升級,從不在PPT裏,而在每顆擰緊的螺絲、每行精調的代碼、每輛穿越風暴的滾裝船中。(記者 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