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燈一夜着青彩,生機勃勃又一春。農曆正月十六到正月十八,安徽黃山市歙縣北岸鎮瞻淇村流傳着嬉青魚的傳統習俗,寓意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耕大生產正式開始。
瞻淇魚燈,起源於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正月間「嬉魚燈」,更是當地村民傳承至今的傳統年俗。2025年2月13日,正月十六,夜幕降臨,當喧囂的鑼鼓聲傳來,7條長約4米的大「青魚」從800餘年的歷史深處游來,將人們帶回到辛棄疾筆下「火樹銀花」的熱鬧氛圍里。
鯉魚擺尾、魚騰千里、如魚得水、魚躍龍門……人聲鼎沸中,魚燈伴隨鼓樂,在頭魚的帶領下,步伐靈動,上下翻飛,如同水中游動的鯉魚,讓村民和遊客興奮不已。
浙江杭州遊客張心雨笑着說:「紅色魚燈就是傳統的中國紅,比較喜慶、比較歡樂。今天看到的青魚燈很特別,給我們一種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感覺。」
由魚頭、魚身、魚尾三段連接而成的瞻淇魚燈,選用兩至三年的毛竹製成,經過破竹絲、紮魚骨、糊宣紙等步驟後,再繪製祥雲、荷花、如意等吉祥圖案,寓意吉祥、富貴、平安。有趣的是,瞻淇魚燈還會「變裝」,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嬉的是「紅鯉魚」,過了正月十五,「紅鯉魚」就會脫下紅衣、披掛青衣,成為大「青魚」。
「過完正月十五,我們這邊的年就過完了。從正月十六到正月十八,嬉青魚寓意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祈禱來年青青吉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北岸鎮瞻淇村魚燈隊隊長鄭冬蛟解釋道。(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凌利兵 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