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國內知名新式茶飲品牌古茗正式登陸港股市場,成為繼奈雪的茶、茶百道之後,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新式茶飲企業。隨着古茗的成功上市,其背後的創投機構也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不過,新式茶飲品牌的二級市場表現並不好,此前上市的奈雪的茶和茶百道都在上市首日即破發,而古茗也未能幸免,上市首日跌幅為6.44%,新式茶飲品牌「破發魔咒」依舊。
古茗破發
在過去十餘年間,新式茶飲行業迅速崛起,成為消費領域的一大亮點。2018—2023年,國內現製茶飲GMV由1085億元增長至258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9.0%,預計2028年增長至5732億元,仍居於國內現製飲品市場榜首。
在這一背景下,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等一眾新式茶飲品牌崛起壯大並正逐步走向資本市場。不過,新式茶飲品牌們的資本市場之路走得頗為坎坷。
在古茗上市之前,港股市場已有奈雪的茶和茶百道上市,但二者均在上市首日即破發。奈雪的茶上市至今的跌幅甚至已超過90%,其上市發行價為19.8港元/股,但目前股價僅為1.29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古茗在招股階段的表現還算亮眼。在公開發售中獲得194.87倍的認購額,而國際發售的認購倍數也達到了15.03倍。
相比之下,在2024年上市的茶百道當時公開發售的認購倍數僅有0.5倍,國際發售的認購倍數也僅有1.11倍。同時,古茗本次上市的最終發售價是在發售價範圍的最高值9.94港元,共籌集約17.21億港元的資金。
但是,古茗依然未能打破新式茶飲上市破發的「魔咒」,上市首日跌幅6.44%。
創投隱身其後
新式茶飲們能如此快速壯大並走向資本市場,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創投機構的助力。比如古茗在2019年—2020年開放了一輪融資,這也是古茗IPO前唯一一輪融資。當時,紅杉投資2億元人民幣佔股4%,是公司第二大機構股東。
據招股書披露,在古茗IPO前的持股結構中,公司創始人王雲安持股43.21%,為古茗第一大股東,王雲安和戚俠、阮修迪、潘萍萍等4人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北京美茗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北京美岩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統稱「美團龍珠資本」)合計持股約8%;MaxMightyLimited(即「紅杉資本」)持股約4%。此外,寇圖資本等也持有古茗部分股份。
對於為何會投資古茗,紅杉中國合夥人胡若笛表示:「2019年左右,我們第一次聽業內人士說有一家主打三四線城市的茶飲品牌,已經有數千家門店且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影響力,這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所以主動和創始人王雲安取得了聯繫。我們和他第一次見面聊了4個多小時,當時他還沒接觸過資本。他對茶飲供應鏈的深度、加盟管理的核心、產業終局的決勝點,有非常清晰且超前的認知,很多和我們對市場的判斷不謀而合,而且氣質也很投緣。我們當即判斷古茗是一個必須投資的對象。」
胡若笛坦言,紅杉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有消費投資,一直持續看好並追蹤中國餐飲與零售行業,不斷挖掘水下項目,因此投資古茗並不是偶然。「投資5年來,我們和王雲安以及整個古茗團隊保持了非常密切的互動,比如幫助公司招募了首席人力資源官,通過紅杉學者等招聘項目協助搭建了企業的高潛人才體系,並且在品牌、數字化等方面為企業提供賦能。」
而其他品牌背後自然也少不了創投機構的身影,如奈雪的茶背後有深創投、天圖資本等,茶百道背後則有蘭馨亞洲投資集團、正心谷等。
消費行業充滿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間,創投機構在大消費領域的投資一般都頗為謹慎,有人甚至稱其為大消費的「寒冬」。
以新式茶飲品牌為例,它們不僅正在齊齊趕赴資本市場,其本身所處的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目前新式茶飲市場競爭逐漸走向白熱化,品牌紛紛開啟價格戰,許多均價30元的品牌選擇下調均價至15元—20元。
在這一背景下,消費行業公司正在選擇下沉和出海兩條路,這也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在行業競爭加劇以及一線城市門店漸趨飽和之際,古茗、蜜雪冰城等品牌加速向三四線城市滲透。古茗超60%門店位於下沉市場,單店日均銷量仍保持雙位數增長。與此同時,喜茶、奈雪已在新加坡、倫敦等地試水出海,資本正推動行業複製「中國供應鏈+本地化創新」的全球化模板。
對此,黑蟻資本創始及管理合夥人何愚表示:「和過去的20年相比,當下的消費市場給人的體感偏冷,這或許是大家共同的感受,但這並非是所謂的『消費降級』——原因就在於市場供給遠遠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消費品質並沒有降級,但同時供給過剩的確造成了價格下降,大部分品類的單價統計數據都能支撐這一點。」
何愚指出,他對環境並不持悲觀態度。無論對於創業還是投資,中國都是世界第二大的單一大市場,它有豐富的結構性機會為市場提供充裕的空間。「在過去做消費投資的8年裏,雖然黑蟻見證與經歷了很多的市場變化,但我們還是想說:中國消費行業非常大,永遠充滿着機會。包括在出海熱的當下,我們想對消費創業者建議,依然是『Home Market』中國市場最重要——如果在中國市場沒有建立競爭力,那去海外同樣沒有競爭力;如果能在中國市場做得好,那在海外也一定做得好。」(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