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已成現象級國產片,迄今打破許多票房紀錄,包括登上中國影史票房第一。截至昨日單計中國內地市場已突破80億元人民幣票房,創下全球影史上單一市場最高,並以第一齣國產片及亞洲片的身份,躋身全球40大票房之列,打破荷李活壟斷局面。隨着全球公映啟動及熱潮持續升溫,預料票房還將挑戰100億元人民幣,即可能列入20大甚至10大。《哪吒2》大熱國際影圈,對曾經被譽為東方荷李活的香港,又帶來什麼啟示?
首先,「哪吒熱」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內地幾個新發展。一是消費力。在外界高度關注內地消費形勢之時,在《哪吒2》的帶動下,新春票房按年大增四成,充分證明內地需求仍旺,尤其是好產品總能夠吸引消費者掏腰包,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現成果。二是硬實力。《哪吒2》作為一齣國產動漫電影,裏面的「哪吒宇宙」附帶科技含量高,包括數字影像、運動工程、虛擬製片、實時渲染等等,才造就出活靈活現的動態、浩浩蕩蕩的場景;加上之前電玩遊戲《黑悟空》,以至近期人工智能DeepSeek熱爆全球,成為行業裏的頂流或領頭羊,都說明了中國內地的創科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三是軟實力。《哪吒2》的人物、劇情、氣氛以至言志等,設定及技巧均甚成熟,門檻不高又不落俗套,在電影龍頭評分網站裏取得高分,說明箇中說故事能力獲得國際許可。中國內地尚有大量IP可供發掘,由神話到史實,由人物傳記到事件為本,數千年文化所積累的題材應有盡有,至於新興原創以至科幻同樣不缺,好些國產片及國產劇皆於串流平台上表現不俗——用好說好中國故事,誠跟開採寶藏一樣。
《哪吒2》叫好叫座,其北美預售就出現搶購潮,未來還將在澳紐、日韓、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公映。弔詭的是,香港居然至今亦無安排上映跡象,這對於香港電影觀眾了解「哪吒熱」以至中國內地電影的發展,肯定是個缺憾,香港的粉絲或不得不被逼北上消費,親到內地觀看。不必諱言,部分市民對內地情況不甚了解、甚而存有誤解,導致不少票房大賣的國產片在港未受到同等重視。不禁要問,正當《哪吒2》引發全球熱潮,電影票房迭創新高之際,香港豈不擔心FOMO(錯失恐懼)甚至固步自封?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誠乃香港電影業向前發展的一條出路,既體現在需求層面拿港產片進軍內地市場,亦可在供應方面以合拍片模式參與內地製作。畢竟,沒有以億計的票房支撐,就難支撐相應的電影成本,而沒頂尖的軟件硬件支持,也難滿足新時代的觀眾要求,特別是國際觀眾要求。香港電影發展絕不能夠囿於本土,猶如小眾圍爐取暖,而應北望神州繼而放眼世界,才可重拾昔日港產片紅遍所有華人社區、在國際市場都頗有影響力的風采。說到底,香港人創意澎湃、電影人經驗豐富,跟內地絕對可以強強聯手一起拍住上,把華語電影的成就推得更高。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哪吒電影中的金句。香港電影要何去何從,哪吒的大獲成功誠為香港給出指引。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