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關注,為提升大灣區大專院校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嶺南大學(嶺大)心理學系過去5年進行一項持續性的調查研究,透過一系列心理健康教學課程,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掌握心理學知識和基本輔導技巧,並以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此類介入性的心理健康大使計劃對青年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的影響。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活動後的抗逆力、親社會行為,以及成長思維均顯著提升,而負面心理健康症狀,例如抑鬱、焦慮等情緒則減少。
嶺大心理學系「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自2020初開展「心理健康大使計劃」至今5年間,已成功從香港擴展至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南方科技大學等多所大灣區院校,以及巴基斯坦管理科技大學等,招募合共598位,平均年齡為22.9歲的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大使計劃」,參與者須完成八節共12小時的線上及線下心理健康教學課程,涵蓋六大主題?壓力應對策略、成長心態、抗逆力、感恩、基礎輔導技巧,以及生理學。
在每輪培訓中,研究團隊採用嚴謹的實證方法,通過前測及後測問卷,對比參與培訓和沒有參加計劃的學生(對照組)的變化。研究數據顯示,完成培訓的學生相比對照組,在各項心理健康指標均有明顯進步?抗逆力提升百分之11至15,顯示他們更能應對壓力;成長思維改善百分之9至19,反映更強的自我接納及發展潛能;親社會行為增加百分之6至8,體現更願意幫助他人;公民參與度提升百分之6至15,展示更積極投入社區服務。最新一輪於2024年12月完成的培訓研究中,參加者除了上述改善外,在整體健康狀況、輔導自我效能和生活掌控能力方面,亦有顯著進步。研究更發現參加者的睡眠質素和情緒管理均有所改善,進一步印證計劃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
嶺大心理學系系主任、聯益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蕭愛鈴教授(前排右三)、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怡教授(前排右四)及研究團隊與「心理健康大使計劃」參加者交流,了解他們參與計劃後的感想。
研究團隊表示,最令人鼓舞的是這些改變能持續帶來社區效益。追蹤研究發現,在完成培訓6個月後,逾九成(93%)參與者表示,他們有持續在社區中幫助他人,當中三成人(31%)表示曾幫助6至15人,一成人(12%)更表示曾幫助超過15人,累計透過漣漪效應的受助人已超過2,200人。
領導是次研究的嶺大心理學系系主任、聯益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蕭愛鈴教授表示,是次持續性研究對促進大灣區青年的全人發展有重要作用。她說:「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年輕人長期在家中上網課,甚至依賴社交媒體溝通,失去了人際互動,在『後疫情』時期對社交適應容易感到壓力和焦慮。嶺大的研究結果發現,同學參與研究計劃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全方位提升?增強親社會行為有助培養社區意識、同情心和同理心;增強抗逆力是抵禦壓力和逆境的保護因素;而成長思維的改善則能增強學生面對改變的信心和適應力。這些能力使青年人實踐『助人自助』,有效協助同儕適應轉變、建立抗逆力,形成良性的漣漪效應,進一步推動社區整體心理健康的改善。」
目前嶺大心理學系已與多所院校深度合作,其中320位參加研究計劃的學生已成為「心理健康大使」,在校園內推廣心理健康的意識,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社區服務中,通過朋輩輔導、社區外展活動等多種形式,推動大灣區的社區心理健康發展。有關計劃將於今年進一步拓展至其他大灣區及海外高等院校,現誠邀有興趣參與計劃的大學與研究團隊聯繫,以發展更緊密的跨區域合作網絡。(記者 楊琪)
頂圖:完成培訓的心理健康大使展示其服務計劃,運用所學協助同儕及社區人士提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