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這場貿易戰在拜登政府時期更加變本加厲。然而,六年過去了,美國不但沒有達到其所預期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麻煩纏身,光屁股都露出來了。美國的這場貿易戰對中國傷害有限,但對美國自己的戕害卻大大超出美國人的預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國政客心理上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在整個貿易戰期間,中國的對外貿易全面向好,可謂越戰越強,除了貿易戰初期出口受到一定影響,中國的穩外貿政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揮了作用,通過加強與RCEP、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平台和機制的合作與交流,中國迅速地補上了與美國貿易萎縮的缺口,並且一路高歌猛進,外貿連年持續增長。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的出口規模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貿易順差超過1萬億美元,不僅創中國出口之最,而且也創世界貿易之最。在這場貿易戰的較量中,一方面,美國人看到自己在中國的外貿份額中地位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眼見中國對外貿易如日中天,美國政客百思不得其解,心理上的焦慮和遭受的打擊前所未有。
第二,美國的通脹率被拉高,居高難下,讓美國老百姓深受其害。特朗普以及他的繼任者拜登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是在美國沒有產業替代的背景下發動的,雖然美國極力扶持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國的生產製造以期替代中國產品,但這些國家製造業的核心零部件都嚴重依賴中國產業鏈的供給,實際上美國寄希望於印度、越南和墨西哥的進口替代算盤嚴重失算,中國的產業鏈並沒有因為美國發動貿易戰而受到太大的影響。相反,美國直接和間接對中國進口產品所徵收的關稅基本上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頭上,並且構成為美國通貨膨脹一直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特別是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通貨膨脹率節節攀升,萬物騰貴,儘管美國政府採取了高利率等極端遏制措施,但通脹率始終沒有達到控制目標,美國老百姓叫苦連天,對美國政府的各種指責和謾駡聲不絕於耳。這一結果是美國政府沒有預料到的。
美國產業鏈軟肋暴露無遺
第三,美國產業鏈軟肋暴露無遺,製造業短板變得更加虛弱。美國政府發動貿易戰的目的之一原本是為了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強大起來。然而,事與願違,從美國發動貿易戰之後的六年多時間的效果來看,製造業不僅沒有回流美國,美國原有的產業鏈還被打亂了,美國企業原本構建的高效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被打亂,尋找替代供應商既耗時又無法達到原有供應鏈的品質和成本效益。而且,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也讓許多美國企業在投資擴產等決策上猶豫不決,影響產業鏈的長期穩定發展。比如,美國很多企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大量依賴從中國進口,以電子產業為例,中國是許多電子元件的主要生產國,貿易戰使美國相關企業難以獲得穩定的供應,成本增加且生產進度受到干擾,像蘋果公司就面臨元件供應緊張的情況。貿易戰使美國國內的生產製造企業進口受到阻礙,從而令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問題在貿易戰背景下進一步凸顯出來。
第四,美國與中國談判的籌碼喪失殆盡,變得越來越被動。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美國利用中美貿易的所謂不平衡問題,經常向中國揮舞制裁大棒,逼迫中國在多個領域作出妥協和讓步,比如要求人民幣升值,甚至要求中國幫助美國擺脫金融危機,等等。但以往美國的制裁雷聲大雨點小,真正落地的制裁措施有限,而且美國從中國身上得到的好處可謂盆滿缽滿。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徹底撕下了美國政府的遮羞布,露出了猙獰的本來面目,對中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極端施壓措施,企圖通過貿易手段遏制中國產業發展。在貿易戰之後,特朗普政府及其繼任的拜登政府還相繼對中國發動了科技戰、金融戰,並在全球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圍追堵截。至此,美國對中國所採取的遏制戰略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底牌出盡,已經沒有任何談判籌碼。最後,美國對中國所能夠採取的攻擊傷害措施就是輿論抹黑和妖魔化,但也被中國的免簽證政策一一化解。如今,六年多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輿論戰打下來,美國政府赫然發現,自己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已經變主動為被動了,原本想要卡中國的脖子,但現在卻被中國反卡脖子。美國的所作所為,真的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