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專員公署去年接獲1158宗與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相關的查詢,按年增加46%。私隱專員鍾麗玲今日(17日)在一電台節目表示,多數騙案都屬於電話騙案,例如騙徒會假冒執法機構、財務公司等人員,致電受害人要求匯款、提供銀行戶口、身份證資料等。
鍾麗玲指,留意到在社交平台張貼虛假招聘廣告,以優厚條件誘騙事主前往外地的騙案有增加趨勢,提醒市民如發現招聘廣告提出異常好的條件、只需進行簡單工作就有大回報、或要求事主前往外地,有機會誘騙事主前往東南亞國家,又提醒市民切勿隨便向騙徒提供個人資料,以免墮入圈套,令騙徒部署下一步繼續進行詐騙。
鍾麗玲又指,有不法分子就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偽造技術製作影片,假扮親友詐騙受害人金錢,以及提供全名、地址、電話等個人資料,騎劫即時通訊軟件的個案最近亦死灰復燃。
私隱專員教6招自保
1.提高警覺: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了解對方收集資料的目的,是否必須提供相關資料。切勿隨意向他人披露個人資料,亦切勿隨意點擊或掃描可疑的超連結及二維碼,也不要登入任何可疑網站;
2.核實來電者身份:即使來電者以視像形式通話,或能道出你的個人資料,若懷疑來電者的身份,應先以其他聯絡方式查證來電者或有關機構的真偽;
3.留意賬戶及簽帳紀錄:不時查看網上銀行個人賬戶,留意賬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以及銀行賬戶或信用卡有否未獲授權的轉帳或簽帳;
4.保護密碼:不時更換網上銀行的密碼,並啟用賬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如有相關功能),亦切勿向任何人透露賬戶密碼;
5.精明使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應盡量減少在社交媒體平台及即時通訊軟件分享生物辨識資料,包括個人的正面照片及影片,並檢視相關的預設保安及私隱設定;及
6.防騙資訊:留意私隱專員公署、警方或相關機構公布的防騙資訊,並向身邊親友(尤其是長者及青少年)分享與騙案有關的資訊,以加強防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