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有一種美食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歷史的光輝,它就是麻通。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不僅是當地悠遠的過往,更是先輩們智慧與技藝的深厚沉澱。
製作麻通,從精選優質糯米開始,這簡單的一步,卻是美味的根基。隨後,在兩江鎮白巖村曾盛產的石灰石製作的石臼登場。在舊時,石臼是家家戶戶常見的生活用具,而製作麻通的糯米麵,便是在這石臼的一起一落間舂制而成。這裏還有一個鮮為年輕人所知的寓言故事:傳說白巖村山洞裏有一石臼,每日會冒出三枚銅錢、兩塊水豆腐和一斤米,可貪心的主人想獲取更多,將石臼開鑿得更大,結果卻一無所獲。這個故事不僅揭示了人性,也側面反映出石臼製作工藝中對開鑿大小的講究,這正是非遺傳承中蘊含的獨特文化內涵。
舂好的糯米麵需經過篩細,太粗則成品有顆粒感,太細則粘性過大不夠蓬鬆,精準把握全靠經驗,彰顯出非遺技藝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接着蒸胚,遵循古老技法,為後續工序築牢基礎。舂芋環節,憑藉特定手法讓芋泥與糯米完美融合,是麻通獨特口感形成的關鍵。溶芋工序巧妙地將芋泥溶解,使原料質地更均勻,盡顯製作工藝的細膩。
利用自然晾曬使胚達到合適乾濕度,先輩們對自然和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在這一步體現得淋漓盡致。開胚時,非遺傳承人憑藉精湛技藝處理曬好的胚,每一刀都飽含匠心。選用獨特的太極油,為麻通增添別樣風味。文武澡工藝中,對油溫精準控制,讓麻通逐漸成型,火候的把握是非遺技藝的核心。精心熬製糖液,煉糖的火候與時間掌握是代代相傳的秘訣,為麻通披上誘人糖衣。最後滾麻花,讓麻通完成華麗變身,呈現出獨特形狀。
兩江鎮麻通的每一道工序,都如同一幅歷史的畫卷,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品嘗麻通,就像是穿越時空,與先輩們對話,感受這份珍貴非遺帶來的獨特魅力 。(黃浩森 歐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