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12日)發表題為「淺談廢物處理的環境經濟學」的網誌,闡述香港廢物處理的新策略,並強調轉廢為能(Waste-to-Energy, WtE)與回收再造的互補關係。
謝展寰表示,隨着城市化與人口增長,廢物處理成為香港面臨的重大挑戰,傳統堆填方式既不環保又成本高昂,已無法滿足需求。為此,香港正建設兩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1 和 I·PARK2),通過焚燒發電減少填埋並節省土地資源。其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1)預計將於今年底投入運作,而第二座設施(I·PARK2)也已於去年12月展開招標。
謝展寰強調,回收再造與轉廢為能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高價值、易回收的材料(如金屬、紙張)優先回收,而低價值或難回收的廢物(如發泡膠)則適合焚燒處理。他以發泡膠為例,指出回收發泡膠的成本高達數萬元一噸,且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並釋放有害氣體,環境代價高昂。相比之下,轉廢為能在處理此類廢物時更具成本效益和環保優勢。
網誌全文如下:
淺談廢物處理的環境經濟學
廢物處理一直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環境議題。隨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長,以及垃圾產量增加,涉及的社會成本也不斷增加,各地政府都在尋求更符合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在這個背景下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發展轉廢為能設施。
隨着全球發展趨勢,香港正在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 (I·PARK1),預期今年底便可投入運作;環保署也剛於去年十二月招標建設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 (I·PARK2)。坊間有一些誤解擔心政府未來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不再推動減廢回收,這反映了不少人對全球廣泛推行的轉廢為能技術和背後的環境經濟學認知不足。
今屆香港特區政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推行源頭減少廢物,扭轉了多年來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局面;今年更會再接再厲提出修訂《產品環保責任條例》,進一步推動源頭減廢。只是儘管大力推動源頭減廢,像全球其他城市一樣,香港仍然有大量被棄置的廢物需要處理。
很多人知道廢物回收再造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一種較堆填環保的廢物處理方式。較少人知道的是,當回收廢物的成本和環境代價較高時,轉廢為能其實更符合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回收再造是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
轉廢為能更符合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回收再造是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
回收再造的核心理念是將廢物轉化為可用物料產品,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影響。但是在現實操作中,回收的成本可能因多種因素而變得昂貴甚至不可持續,對環境的影響也會更高。
某些材料的收集、運輸和再加工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會產生額外的污染。發泡膠是一個例子:發泡膠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廢發泡膠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發泡膠還需要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所以回收發泡膠成本高昂,處理成本可以高達數萬元一噸,而且還會釋放有害氣體,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資源碳足跡也十分高。
某些材料的收集、運輸和再加工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甚至會產生額外的污染。發泡膠是一個例子:發泡膠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廢發泡膠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發泡膠還需要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所以回收發泡膠成本高昂。
經濟上,回收的價值取決於回收材料在市場上的需求。然而,由於某些再生材料缺乏用途和市場,價值很低,結果是回收的成本大於其帶來的經濟收益,導致資金和資源的浪費。
技術上也並非所有廢物都適合回收。混合材料、受污染的廢物以及低質量塑膠等,往往難以回收利用。即使嘗試回收,處理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和能源亦會超過其環保效益。
因着上述原因,當回收成本高昂且效益低時,堅持不計成本的回收只會增加社會的經濟負擔,亦可以加重環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焚燒發電可以是更佳的廢物處理方案。
轉廢為能 (Waste-to-Energy, WtE) 是一種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的廢物處理技術。隨着技術的進步,現代轉廢為能設施已展現出其在環保方面的多重優勢。這些優勢包括:減少垃圾填埋,節省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價值高昂的香港,絕對是一種更高效的廢物處理方式;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填埋,是國際間普遍認可的一種減碳做法;以及可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來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外,焚燒後的爐渣可以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而金屬等殘餘物也可以進一步回收再造,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由此可見,回收再造與轉廢為能可以形成一個互補關係的廢物處理系統。對於高價值、易回收的材料 (如金屬、紙張,高價值塑料等),回收在經濟和環境效益上都是更佳選擇;對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轉廢為能便是一種更佳的處理方式。這種互補的模式能夠讓廢物處理的環保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所以全球都在擴展轉廢為能來建立這種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
對於高價值、易回收的材料 (如金屬、紙張,高價值塑料等),回收在經濟和環境效益上都是更佳選擇。
在不久的將來,香港第一座轉廢為能設施便會投入運作,屆時便可以為廢物回收定下一個基準,經濟和環境效益高於這個基準的回收才會是有價值的選項。
轉廢為能只是起步,政府還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在回收再造方面,技術和創新可以增加經濟和環境效益,讓以往低價值的回收物料成為高增值的回收物料,無需政府補貼之餘,還可以創造高價值,帶來盈利。
我在上一個網誌提及的盧米科技就是一個好例子。在環境及生態局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下,盧米科技研發了新技術,利用回收塑料升級再造為高附加值的聲學超材料,以應用於工地和室內的隔音裝置,以及揚聲器和耳機的聲學部件等,有價有市,大幅度提升了回收塑膠的經濟價值。即使過去回收價值很低的「雜膠」,未來也很有潛力被再造為高價值的聲學超材料。
在環境及生態局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下,盧米科技研發了新技術,利用回收塑料升級再造為高附加值的聲學超材料,以應用於工地和室內的隔音裝置,以及揚聲器和耳機的聲學部件等,有價有市,大幅度提升了回收塑膠的經濟價值。
全球都在推動綠色轉型,新技術和產品不斷湧現。香港的回收業界不要守着以往的方式不變,要抓住綠色轉型的機遇,透過技術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回收物料的價值,才可以在市場上維持競爭力,甚或脫穎而出,否則便有可能慢慢被時間淘汰。
廢物管理必須考慮成本和環境效益。環境及生態局會採取改革性新理念,利用轉廢為能設施,與回收再造結合成為一個互補關係的廢物處理系統,達到環保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在新理念下,政府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透過「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協助企業在香港研發綠色科技,並且將綠色創科成果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發展回收的「新質生產力」,促使香港的廢物處理成本不斷下降,減輕公帑負擔的同時,更能夠創造新經濟價值。
頂圖:香港正在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 (I·PARK1),預期今年底可投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