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發展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 劉國勛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本港去年第三季度的建造工程總值約為731億港元,較上一年同期上升了4.8%。而政府早前透露在未來的十年內,預計在基建方面的總投資將超過一萬億港元,當中包括機場三跑道系統建設工程、「重中之重」的逾30萬個公營房屋發展、中九龍幹線及多個醫院發展計劃等。然而工程量大增,亦令建造成本持續高企,高踞亞洲首位;本港庫房面對財赤之時,如何保持工程量以滿足本地就業需求,同時壓縮工程成本、提升效益以保持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正是香港政府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探究本港建築成本高企問題,筆者過去一段時間曾嘗試從重點關注土地規劃及造地程序入手,並向政府當局提出多項倡議,樂見獲得政府接納而所修改的發展相關法例,令造地時間最多可縮減一半。然而,現時政府基建工程年期動輒以十年計,且成本高昂。故進一步與相關專業探究,如何簡化政府審批流程、統一建造標準,並強化統籌協調,同時融合創新科技、建造技術及物料等方向,達到為本港工程「慳時間、慳成本」的目標。
政府發揮規管與促進作用
事實上,筆者認同政府持續回應業界關注,包括於2018年成立由發展局領導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負責檢視發展項目涉及的審批程序,以及理順部門之間與發展相關的規定。然而,工程面對的情況受到不同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為讓當局更掌握情況,去年初筆者聯同十個建造業界團體,與發展局會晤,為如何減低香港建造工程成本及時間,直接提出了多項建議。及後亦在立法會大會提出「檢視工程審批流程及統整建造標準,善用創新技術減省建造成本和時間」的議案。
筆者樂見在一年過去,政府積極以行動回應訴求,包括發展局於去年7月公布改變審批文化新指引,列出了指導原則及良好作業方式,以協助不同部門把便利措施制度化。而為讓業界更掌握政府已推出及未來一年將會推出的精簡措施,筆者日前聯同地產及建設商會、地產及建造界立法會議員龍漢標一同舉辦「精簡發展管制措施,提升建造成本效益」論壇,更邀請了來自建築、測量、規劃、園境四個專業學會代表參與論壇。在聽取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介紹96項已進行及即將進行精簡發展管制措施行動計劃之餘,亦進行了一次互動交流環節,深化地探討業界面對的情況,更讓政府掌握業內的發展脈搏。
在論壇上,筆者絕對認同,要讓精簡發展管制措施獲得更貫徹的落實,政府官員的思維改變是最重要一環,更好發揮作為「規管者」與「促進者」的雙重角色,才能令前線工作人員的工作模式亦跟隨改變。而面對政府財赤,料令香港基建項目面臨更多挑戰,依據政府已提出近100項經已實施的精簡措施,加上今年陸續研究或實施約60項新措施。包括推動專業自行認證、引進更多分階段提交資料的安排、檢視提交和更新技術評估的要求、精簡土地行政程序等。筆者將會與業界共同發揮監察角色,以提出優化建議,以讓建築業可持續地良好發展,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