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魯特10月30日電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以色列無人機低沉的嗡嗡聲、以色列戰機巨大的轟鳴聲,以及黎巴嫩救護車刺耳的鳴笛聲,已成為這個城市背景音的一部分。
哈姆拉街是貝魯特一條歷史悠久的商業街,咖啡館、餐館、書店等各種商店鱗次櫛比。街道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從天上傳來的無人機嗡嗡聲,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戰爭陰霾正籠罩着這座城市。
自9月下旬黎以衝突驟然升級以來,大量以軍無人機出現在貝魯特上空,沒有一個街區能擺脫無人機的監視。苦中作樂的貝魯特當地人編了很多段子來調侃,比如,如果哪天在房間裏找不到自己的牛仔褲,可以直接去陽台詢問以色列人。
但調侃並不能消解戰爭。這些無人機隨時都可能露出致命「獠牙」。
10月19日上午,以軍無人機在貝魯特以北約16公里的海濱小鎮朱尼耶襲擊了一輛正在行駛的汽車。在第一次襲擊失敗後,車裏的一對夫妻棄車而逃,但很快無人機再次進行襲擊,將兩人當場炸死。襲擊發生在一條繁忙的交通要道上,現場數百人在驚恐中目睹了全過程。
朱尼耶遠離真主黨的勢力範圍,此前一直被視作安全之地。而這次襲擊無疑讓人猛然驚醒,如今,黎巴嫩沒有任何地方是真正安全的。
襲擊發生次日,我與同事趕去探訪現場,剛站到彈坑旁邊,頭頂又響起熟悉的聲音。我突然想起艾米莉·迪金森的著名詩句:「當我死時,我聽到蒼蠅的嗡嗡聲。」
比無人機嗡嗡聲更致命的則是戰機空襲的聲音。在相對安靜的日子裏,從我們居住的街區聽聞,爆炸聲像遠處的悶雷;空襲激烈時,記者駐地的窗戶和家具都跟着顫動。
過去一個多月,以色列戰機在黎巴嫩上空來去自由,黎巴嫩軍隊對此幾乎無能為力。
「西方國家不允許黎巴嫩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因為他們覺得這會威脅到以色列的安全。」一個名叫納吉布的黎巴嫩小伙告訴我。
在被問及西方的經濟援助時,他冷笑一聲:「給你些錢買塊麵包,轉頭又送給你的敵人一把槍,這算什麼援助?」
每次空襲後,救護車的鳴笛聲最為刺耳。普通人奔逃之際,急救人員卻直入險境。黎巴嫩衛生部曾多次強調醫護人員的危險處境,並報告說已有160餘名救援和醫護人員在襲擊中喪生。
今日之貝魯特,既冷清又嘈雜。
以往遊人如織的聖尼古拉階梯,如今只剩下寥寥幾家商店和餐廳還在營業,幾乎沒有客人光顧。在位於市中心的貝魯特露天市場,奢侈品商店門可羅雀。走進一家高端服裝店詢問生意狀況,店員指着擺放整齊的商品對我說:「你是我今天的第一位顧客。」
但在其他一些地區,由於來自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大量難民湧入,街道變得格外擁擠。為安置難民,政府將大部分學校和未使用的政府大樓都騰了出來。
貝魯特對於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幾十年來,在一次又一次動盪中,她始終敞開懷抱,接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難民,以及本國流離失所的民眾。貝魯特人把這座城市比作鳳凰,因為她一次次遭受重創,卻總能浴火重生。
無人機還在嗡嗡作響,但街上不時傳來笑聲、咖啡杯的碰杯聲和小巷裏的音樂聲。人們彼此心照不宣,戰爭沒有奪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日子還在繼續。(新華社記者王尚 謝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