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浩華 香港國際音樂節主任
江西贛州被譽為「大灣區後花園」,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與港人關係密切的東江水源頭。近年,當地政府大力推廣紅色旅遊文化,將愛國教育與多媒體等新科技相結合,因此也成為年輕人「打卡」熱點。
日前,筆者同一批香港青年參與由中國心文化促進會主辦的交流活動,到訪贛州多個景點,親身體驗了「大灣區後花園」的特色文化。
其中,大型主題公園「方特東方欲曉」用高科技打造一系列沉浸式、強互動的項目,演繹百餘年來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遊客置身園內,可「化身」成戰鬥機飛行員,飛越壯麗山河;亦可登上漂流船,親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慘痛歷史;還可當一回游擊隊員,與抗戰英雄「並肩作戰」。通過這些遊戲,能夠直觀感知中國近現代史,明白如今國家的繁榮富強來之不易。
來到東江發源地安遠縣三百山,更令人撫今追昔。
上世紀60年代,香港人口增長、氣候乾旱導致淡水短缺,一度「制水」。周恩來總理心繫「港九三百萬同胞」,指示建造輸送東江水到港的管道。廣東省和香港的愛國人士勠力同心、攻堅克難,短短一年就建成了「東深供水工程」,至今仍造福700多萬港人。
這次親臨三百山,我們深深體會到國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東江源」。
據介紹,安遠縣把水源區域林場劃作重點保護區,建立了嚴格的森林保護制度;同時實行「三禁」——禁伐、禁漁、禁採,嚴厲打擊相關區域的非法伐木、捕魚行為,對潛在價值百億元人民幣的鎢、鉬等礦產資源也全面禁止開採。經濟利益的一時犧牲,換來的是東江碧水源源南流。
正所謂「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筆者在旅途中結識了幾位年輕教師,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香港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到「共和國的搖籃」親眼看看,增進對國家發展歷程的了解;喝一口「源頭水」,感謝東江的哺育之恩,感受同胞間的血濃於水。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大青少年才能更懂得飲水思源,厚植家國情懷,拓展更廣闊的成長成才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