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漫話中醫】中醫學與儒家哲學

【漫話中醫】中醫學與儒家哲學

責任編輯:副刊 2020-07-13 16:03:08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儒家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也很大。自漢武帝奉行獨尊儒術政策後,儒家學說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後代的官方學術。儒家的本旨是研究社會人倫,以仁、禮、孝等範疇作為思想核心。醫學對儒家而言,也是行仁孝的方式之一,所以禮制尊卑的觀念也就滲入到醫理之中來了。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其基本含義是「愛人」以達「我愛人人」的境界,以醫術救治疾病,自然成為愛他人的一種表現,所以自古以來有「醫乃仁術」之說。晉代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將仁愛作為醫者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對具有高超醫術並具有愛心的醫者稱為「仁醫仁術」,實際上是體現儒家仁愛思想。

文:吳文豹

另外,中醫學還把儒家哲學中的「禮制」也就是儀禮、制度搬到中醫理論中來。儒家禮制講究君臣上下,尊卑有序,《黃帝內經》也借鑒這種官制來分析醫理,把人體比喻成一個國家,以朝廷的官儀名稱對諸類臟腑。比如心為「君主之官」來突出心主宰一切的地位,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膽為「中正之官」、膻中為「臣使之官」、脾為「倉廪之官」、大腸為「傳導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腎為「作強之官」、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州都之官」來說明各臟腑的作用、地位和相互關係,顯示出這種類比禮制的含意。

在藥物方劑配伍的理論中,也用君臣佐使的說法、君藥是指方中的主藥,臣為輔藥,佐使是為其他配合藥,這種重視制度、秩序的思想,對組成一個方子的用義顯得非常清晰,對藥物協同與各自作用地位也比較明確,凸顯了儒家思想的這種概念。

儒家思想影響中醫藥物方劑的搭配。

中庸是儒家一個重要概念。中庸的含義主要強調不偏不倚,以中和為常態,孔子說:「過猶不及」,指過與不及都不是常態。而中醫對人體的認識是以常態為本。醫家章楠則說:「中和者、陰陽兩平、不偏不倚」,對人體來講常態就是陰陽平衡、升降協調。人體有病,就是偏離平衡,所以治療原則是恢復平衡。漢代大儒董仲舒說:「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泰(太)實則氣不通,泰(太)虛則氣不足,氣之害也,皆生於不中和」,所以中醫的治病,則以糾偏和中為目的來取得治病效果。

講到中醫,常可聽到「儒醫」這個專有名稱。它始自北宋的范仲淹設立醫科教育機構太醫局,學生畢業後多可入仕宋代特設的翰林醫官,由於宋徽宗頒布詔書,宣布將醫科教育列入太學之中,稱為太醫學,於是太醫學與太學地位待遇相同,再加上醫學生畢業後可擔任官職,這無疑給原來躋身於科舉獨木橋上,感到汲汲於仕途而恐不達的儒生們帶來新的希望,多了一條仕途。這是宋代皇帝高度重視醫學的結果。宋朝的推動逐漸改變了人們輕視醫生職業的舊習,同時也吸引了高知識水平的人才加入醫生隊伍。使醫學專業人員在質素、數量有很大提高。這些加入醫生隊伍的人,也把儒學思想帶到醫學理論中去。這些先學儒後學醫的學生被人稱為「儒醫」,以示他們與普通民間醫生在學識、身份上的區別。到後來,「儒醫」這個稱呼,變成了對於有較高文化素養醫生的通稱,之後的明清二代,儒生出身而後去學醫的人就更多了,儒學背景對他們的醫德修養,醫學思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學就是這樣地影響了中華醫學。

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漫話中醫】中醫學與儒家哲學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