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行走信陽,解碼文旅新勢能」媒體集中採訪團走進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這個隱藏在信陽的綠色村莊,被譽為「畫家畫出來」的村莊。2024年以來,平橋區將「最美鄉村」和「工匠精神」相結合,通過文藝創作、創意設計、科技賦能等,不斷提升郝堂的知名度和遊客的體驗感,塑造「和美詩畫郝堂」品牌,助力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和信陽市「1+6+N」文旅發展體系。
走進村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張衛星主理的「花間染房」,張衛星原本是鄭州的一位著名攝影師,專業從事植物扎染十餘年。「2019年冬來到郝堂,在推出手工扎染體驗的同時,又新建了一個玻璃染房,設計加工一些帶有郝堂印記的植物包、圍巾、服裝等,很受遊客喜愛。」張衛星興致勃勃的介紹,他特別喜歡郝堂的自然環境,還有這裏淳樸的民風。
近年來,平橋區放大「詩畫郝堂」品牌效應,把「八大匠」的精神融入項目建設中,將傳統匠人技藝與現代創新相結合,聚焦木匠、鐵匠、篾匠、泥瓦匠、剃頭匠、陶匠、裁縫匠、皮匠、染坊、茶坊、醬坊、豆腐坊等「八匠四坊」傳統手工藝,培育「八大匠」品牌。同時,建設非遺工坊與展示場所,製作竹編、陶藝、扎染等特色產品,提升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持續增強非遺文化和產品傳播力。
通過傳統的師徒制傳承方式,讓老匠人將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確保技藝精髓得以延續。積極與河南大學美術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高校合作,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為非遺傳承培養專業人才,提升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大豫南民宿文化特色。
創新「非遺+旅遊」的發展模式,規劃建設豫南「八大匠」文化體驗園,遊客在享受自然景觀的同時,可以參與到扎染、陶藝等手工藝製作體驗,推動鄉村旅遊從觀光型向深度體驗型轉變。舉辦漢服巡遊、篝火晚會等非遺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升非遺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為非遺文化發展提供動力。
依託非遺技藝,發展木雕、竹編、陶藝等特色手工藝品產業,通過電商平台等渠道,開闊非遺產品銷售渠道,促進鄉村經濟繁榮。同時,注重文創產品的開發,通過文藝創作、創意設計、科技提升等手段,將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具有時尚感和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拓展了非遺產業的發展空間,為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把「八大匠」植入美麗鄉村郝堂,是平橋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促進文旅融合的又一重要舉措。
「『八大匠』再現鄉土文化情景,活化歷史的記憶,不僅把傳統工匠技藝發揚光大,更帶給遊客不同凡響的非遺文化產品和沉浸式文旅體驗。」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辦事處主任張瓊說。(記者 王皓萍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