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廣東省雲浮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市迎賓館召開「奮進第二個『雲浮30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雲浮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專場。雲浮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吳維力、雲浮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林奕明、雲浮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鄧文明、雲浮市水務局副局長曾慶固、雲浮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黎彥楷、雲浮市林業局副局長陳志遠出席發布會並分別就相關領域工作回答記者提問。
頂層設計謀篇布局 繪就生態修復藍圖
吳維力介紹,《雲浮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於2025年1月2日正式印發,作為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落實總體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開發戰略——「強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保護修復」,按照「重大格局—分區布局—重點區域」3個層次開展生態布局謀劃,構建「1+3+10」生態修復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
「1個總體布局」是指構建以生態防護帶、生態屏障、生態廊道為主體的「一帶一屏兩片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統籌規劃「西江生態帶」「雲開大山北脈生態片區」「大金山—雲霧山—天露山生態片區」及市內多條重要河流水系生態廊道、多個重要生態節點。
「3大空間統籌」是指聚焦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差異化修復需求,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制定和實施各有側重的生態保護修復策略,劃定6大修復分區、8大重點修復區域。
「10大重點工程」是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布局10大重點工程,涵蓋山林生態屏障鞏固、流域水系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已確定的總投資約733.73億元。
多部門協同發力 五大領域突破見效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兩大關鍵議題。目前雲浮市共9個項目推進中,其中國家試點雲安區鎮安鎮項目在2023年度綜合評估中排第13位,獲300萬元省級財政激勵獎補資金;6個全域土地整治項目已完成省級備案,涉及全市40個鎮(街),預計新增耕地面積37369畝,騰挪建設用地面積49600畝;2個項目正處於省級審查階段。
雲浮市自然資源局緊緊圍繞「打造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的整治目標,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城鄉土地資源有序有效流動和高效集約配置,激發縣鎮村發展活力,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構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近年來,雲浮市堅持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理念,紮實推進雲浮市「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雲浮市生態環境局印發《關于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強「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貫徹落實措施》,深入實施工業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印發實施《雲浮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推動雲浮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能力再升級。
在落實城市水環境治理方面,鄧文明介紹,雲浮市已完成市城區8段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謀劃實施管網工程12個,總投資28.6億元,目前已完成城市(縣城)污水管網新建400公里,老舊管網改造36公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不斷提升。
曾慶固介紹,雲浮市已建成碧道289.1公里,打造西江都楊鎮段等標誌性水系景觀帶。大力推動水土保持工作,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4平方公里。實施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完成31條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水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在全省率先深入推行「企業河湖長制」,市內已有73家企業認養管護75條河段326.6公里,實現水域管理從「政府主責」向「多方共治」轉型,開創了大灣區水生態治理新範式。
雲浮市農業農村局以「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攻堅行動,859個村莊實現保潔全覆蓋;完成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749個行政村(完成率87.19%),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普及;村內道路硬底化率達95.5%,累計硬化3258.6公里。已建成鄉村振興「三帶」47條938公里,獨具雲浮特色的鄉村振興示範帶風景片區正在加快建設;目前,全市7572個自然村中美麗宜居村占比超80%,雲安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已培育建設省市典型村320個,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效能持續顯現。
「十四五」以來,雲浮市以國家和省級高質量水源林項目為抓手,推動森林質量與經營水平雙提升。近三年累計完成造林與生態修復70多萬畝,其中財政投入高質量水源林14.76萬畝,帶動全市掀起造林綠化熱潮。陳志遠介紹,下一步將重點組織對適宜造林綠化的空間進行人工造林,對低質低效及受松材線蟲病危害的松林、分布不合理的桉樹林和其他低質低效林進行林分優化,打造一批科學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的示範樣板,顯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同時,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森林撫育與林分優化工作,將二者有機結合,整體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大斑塊布局。(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雲軒)
頂圖:《雲浮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