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從塔克拉瑪干到大灣區  橫跨千里攜手植「綠」

從塔克拉瑪干到大灣區 橫跨千里攜手植「綠」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5-03-13 14:21:45 來源:香港商報網

    「這棵四翅濱藜的根系能深入地下4米,像超級吸管汲取地下水,可以給沙漠系上『綠圍脖』。」在植樹節來臨之際,來自新疆和田的治沙代表、北京幹部王立中,為東莞中小學生開啟了一堂特殊的「綠美思政課」。塔克拉瑪干治沙的壯闊圖景在南粵大地松湖之畔的課堂上徐徐展開。

    3月11日至12日,一場生動有趣的「弘揚治沙精神 守護綠美家園」綠美進校園系列活動在廣東東莞松山湖舉行。松山湖各中小學7000多名師生在校共同收看課程,超過3萬人次通過線上直播同步觀看。

25031306.jpg

    從沙漠「鎖邊」到校園「播綠」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新疆南疆地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過去40多年,新疆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一點點增添綠色。

    2024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喜提「綠圍脖」,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沙塵暴如同『黃風怪』一樣,我們長期在和田生活和工作,滿身沙塵是常態,吃飯的時候沒有地方躲,經常吃『沙拌飯』。」王立中表示,沙漠中的沙還會不斷侵蝕農田,種下的作物常常在一夜之間,就被沙塵暴打得「面目全非」,當地老鄉春季經常種兩遍、三遍地,這也讓當地人苦不堪言。

    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重點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通過種植耐旱植物構建生態屏障。王立中團隊推廣的四翅濱藜,正是這項工程中的重要植物代表。

    這種從北美引進的灌木,具有耐乾旱、耐貧瘠、耐鹽鹼、耐寒冷的優良特性,是一種荒漠化防治的先鋒植物。經十餘年本土化種植,已形成根系發達、可接種名貴藥材肉蓯蓉的新興品種。

    在王立中團隊的技術服務、宣傳推廣下,當地企業和村民通過「推沙丘、鋪管道、種濱藜」的反覆循環,在和田地區沙漠邊緣種植超500萬株四翅濱藜,形成3萬畝的生態規模,實現治沙富民雙重效益,今年種植數量還有望翻番。

    「如果按照1米間隔種植,相當於可以從和田種到東莞!」王立中介紹。更令人欣喜的是,這項技術使肉蓯蓉畝產從150公斤躍升至500公斤,畝均收益達2000元左右,真正讓「沙窩變金碗」。

    「從事治沙工作,吃沙子、喝苦鹹水是家常便飯。」王立中表示,儘管離開了繁華的大城市,但成為當地鄉親們的致富領路人、帶頭人很自豪、很滿足。王立中深情地講述治沙背後的故事,感動了現場很多人。

    「學習治沙精神,最重要的是學習治沙人的堅韌不拔、艱苦奮鬥。作為學生,大家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王立中還表示,期待東莞的小朋友們努力學習,長大後積極加入到生態保護事業中。

    松山湖第一小學的學生代表,為遠道而來的王立中送上了自己繪製的畫作,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治沙人的敬意與祝福。

25031307.jpg

    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創新樣本

    思政課期間,「我為全運種棵樹」暨綠美校園義務植樹活動也同步開展。松山湖各中小學師生們手持鐵鍬,在校園內栽下樹木。扶樹、培土、澆水……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3月,松山湖各機關單位、中小學將持續開展義務植樹活動,預計種植1400餘株苗木。今年全年,松山湖預計將完成植樹綠化任務5000株。

    從沙漠鎖邊到校園播綠,從課堂啟智到植樹實踐,如何讓綠美思政課跳出課本、紮根心靈?松山湖將校園課堂延伸至西北邊疆,將生態建設與思政教育融合創新,通過線上開課、線下開展的方式,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助力打造莞邑特色「大思政課」育人品牌。

    「學生們在教室里觀看綠美思政課,深刻地感受到了治沙成果的來之不易。」松山湖中心小學副校長王強表示,課程結束後,學生和老師們通過親手栽種樹木,親身體驗到勞動的樂趣,也進一步增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觀看完這堂綠美思政課,我心裡由衷地敬佩這群治沙人,他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松山湖未來學校初一學生張振坤表示,以後有機會一定會去沙漠,去親眼見證這由中國人創造的綠色奇蹟。

    為推動生態教育在校園的長效化發展,當天還舉行了松山湖「綠美導師」聘任儀式。東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正高級農藝師葉耀雄,東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業高級工程師莫羅堅、蘇純蘭,銀瓶山森林公園林業工程師、中學一級教師楊進良等4位專家受聘,以專業化師資力量夯實「綠美廣東」建設的教育根基。

    從邀請新疆治沙人講授綠美思政課,到開展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等實踐課程,松山湖以實際行動踐行「綠美廣東」的綠色理念,將綠色理念融入教學、融入校園,讓生態文明的種子在師生心中生根發芽,全力探索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教育示範路徑,為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松山湖樣本」。

    據松山湖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松山湖自然資源局將聯動專家、學校,持續打造綠美教育課程,建設綠美自然空間,讓學校師生更加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松山湖宣)

責任編輯:林梓琦 從塔克拉瑪干到大灣區  橫跨千里攜手植「綠」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