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源起千年 「東莞記憶」續寫千年莞邑新繁華

源起千年 「東莞記憶」續寫千年莞邑新繁華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11-30 21:46:54 來源:香港商報網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雕細琢,精細活化,東莞記憶首開區(一街一河一園)將於12月12日揭開神秘面紗,對外開放,迎接八方賓朋。

    東莞記憶首開區將會以怎樣的面貌「顯露歷史」!它又是如何做到「修舊如故」!如何再現千年莞邑文化傳承與商貿延續!

    帶着諸多的好奇,記者走訪參與、見證東莞記憶項目的專家、學者以及項目的總設計師,跟隨他們腳步,一起去揭開千年古城修繕背後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jpg

    「東莞記憶」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

    東莞歷史悠久,東晉立縣,初名寶安縣。唐更名東莞縣,縣治從蕪城(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移至到涌(今莞城街道),在明洪武年間,又變成南海尉,成為尉城,在整個海防裡面,屬於地位比較高的一個地方。

    東莞古城自唐代開始,歷經1200多年,仍然較好地保存下來。唐代古城、宋元古城、明清古城、近現代莞城。古城總體格局、山水形勝、城鎮發展脈絡、城坊與街巷系統、地名系統以及總體氛圍等,一直傳承並延續至今。

    民國時期騎樓街的大規模建設,標誌着東莞歷史城區正式成形。

    自1949年以来,跳出古城建設新城,古城得到較好保護。古城的整體格局得以延續,山水格局得到保存,城市功能、城市道路和街巷肌理、傳統的生活氛圍延續至今。

    「莞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縣城。」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馮江說,很多的城市都是北邊是山南面是水。莞城剛好相反,它面向的是東江,而東江在它的北面,因此,整個城市的面向是朝北的。旗峰山在它的南邊。要面向東江,所以它也是一點點向西擴大,擴大到越來越靠近東江。

    莞城裡面有一條很關鍵的河,叫到涌,沿這條河涌可以到達縣城裡面。依山傍水、內城外市,莞城形成了兼具開放、包容的文化傳統傳承,成了廣府文化核心區之一。同時,受東江客家文化區影響,莞城兼有疍家文化及民俗。

    當代的莞城,秉承着開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傳統,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蛻變。

    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2023年6月,東莞記憶首開區正式動工,採用「微改造」的更新方式,以「顯露歷史、修舊如故、傳承文化、注入活力、多元共生」的理念,打造集居住、文化、商業、旅遊、創意辦公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多元共生型的歷史文化街區。

    東莞記憶首開區總面積約26公頃,涉及建築改造、水利和市政提升、景觀提升等內容,包括珊洲河濱水文化帶修復與活化、西城樓公園及周邊提升、振華路-大西路-中興路-阮涌路F型街區改造等。

    經過1年多的努力,東莞記憶首開區一期即「一街(中興路騎樓街)、一河(珊洲河濱水文化帶西段)、一園(西城樓公園)」將於12月12日揭開其神秘面紗,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2.jpg

    「繡花功夫」讓歷史街區風華重現

    「東莞記憶跟很多古城復興的項目,如深圳南頭古城、廣州永慶坊,有特別大的不同。」東莞記憶項目總設計師萬科集團城市研究院院長錢源說,因為這裡的每棟房子,不是一個固定的風格。東莞記憶的這個街區,它有民國的、改革之前的、有改革之後的。 「因此,在修繕的過程中,我們尊重每棟房子當年的樣子,尊重它的材料、尊重它的做法、尊重它當時的歷史痕跡。」今後,當大家走進這條街區,看到的景象是一個百花齊放的,但同時又是有歷史沉澱的。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項目方聘請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委員會專家歐陽侖老師擔任歷史街區修繕顧問,並負責歷史建築及重要風貌建築的修繕工作。

    「歷史建築修葺遵循三個原則:外觀的歷史價值,西方建築美與傳統工藝的結合,最小干預。」歐陽侖說,如何才能做到呢?

    中興路78號,這是一棟典型傳統民居,民國騎樓,歷史上是下商上住、磚木結構,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式,具有西式柱式和傳統中式山花裝飾的特點。時間給它帶來了滄桑,也掩蓋了它原本的風華。

    手指着房子上的灰塑,歐陽侖解說上彩的那塊有個牛,工作人員在清理痕跡出來時,它就在那裡。此外,牛的一邊有一隻男生的腳,另外一邊有一個女生的身。根據這些清理出來的痕跡,他們便按照建築的原征性修復出來了一幅「牛郎織女」圖。

    還有,騎樓陽台舊的屏風門,它原來就是舊的。因此,他們就按照屏風門現在的樣子、材料,甚至顏色,把它重新修好。

    不僅如此,他們發現,這棟房子融合了產權人或者當時建造的人對西方建築美與中國傳統工藝的結合。這種工藝融合在了灰塑、廊合、山花等細節當中,如今這些細節、元素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此外,對歷史建築「做最小干預」也是工作人員在修繕時需要尤為注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舉例說,在這棟建築的陽台底,有個(壁畫)燈影。在施工的時候,施工人員並沒有把原來的灰鏟掉,或者是重新貼碳纖維,只是用外支撐來托住陽台的梁,起到加固作用。再做活化時,只需要做一個底,掛個燈籠,便可把這個加固給淡化掉了,同時保證了歷史建築在活化使用時的安全性。

    類似這樣的歷史建築,歐陽侖和他的團隊一共修繕了15棟。每一棟他們都是用「精雕細琢」的態度,用「繡花功夫」來打磨,來修繕。(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莞萱)

責任編輯:林梓琦 源起千年 「東莞記憶」續寫千年莞邑新繁華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