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過程當中,如何讓群眾了解國家政策,讓百姓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宣講成為了那隻打通最後一公里的「傳聲筒」。近期,廣東韶關武江區推出定製式、對話式、互動式宣講模式。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定製式的宣講拉近臺上臺下思想距離。不同於以往追求受眾多反而難以保障實效的做法,武江區用好「小班教學」這一招,有針對性地組織各類對象進行分眾化宣講。在社區的小圖書室里,為數不多的黨員群眾們與宣講員面對面,大家圍坐在一起學理論、講故事、談體會、齊互動,讓里外的溝通零距離,讓彼此的交流更順暢。
宣講與現場PK
從「一枝獨秀」到「多人協奏」,對話式的宣講營造臺上臺下活躍氛圍。區別於過去一位宣講員唱獨角戲的沉悶,武江區將宣講員形成組合,相互搭臺有主有次的一唱一和,形成韻律高低的協奏曲,共同闡釋黨的聲音。從全會的總體精神引出未來的目標方向,從分領域的改革舉措具象地引出武江在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願望中都做了些什麼,從那些親身經歷、動人心弦的抗疫、防洪故事引出基層黨組織為了政策的落地落實如何出新招、出奇招、出妙招……這種同題共答的方式贏得了武江北社區蘭姨的點讚,她說:「她們(指宣講員)對話式的講述,就像跟我們拉家常、聊天一樣,我們自然更願意聽,也聽得進。」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互動式的宣講提升臺上臺下成果轉化。相對於從前的你講我聽,宣講員講什麼,聽眾就聽什麼,武江區將聽眾也請上舞臺,與宣講員們你問我答,一來一往地回顧著全面深化改革給城區、給個人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憧憬著體制機制的優化終將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同頻共振的交互式溝通使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既規模宏大又意義深遠的概念更深入人心。來自田家炳小學的鄭曉寧聽完宣講後,與同學們現學現賣進行了知識點現場PK,熱烈地展開討論,她勇敢地站上臺說,「聽了賴老師給我們講的改革故事,我們要珍惜現在,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接下來,武江區將繼續探索更新鮮的宣講方式,將大道理落到小故事,把黨的創新理論「宣」出圈、「講」入心,不斷提高宣講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記者 潘紅 通訊員 張遠)
頂圖: 宣講與互動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