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而行贏未來(部分素材來源: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局 環縣融媒體中心)
今年7月下旬,甘肅省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局作為項目業主在全國自願減排交易系統開戶成功,成為甘肅首個以政府機關為業主開設的項目賬戶。標誌着慶陽市首個林業碳匯項目《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局子午嶺林區造林碳匯項目》又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慶陽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中的水土保持區,是「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主戰場。全市現有林地1312.43萬畝,草地1334.63萬畝,濕地10.12萬畝,林草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5.3%。
近年來,當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8.51%。
長遠來看,植綠是一項造福全人類的大工程,而要想儘快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還需要多動動腦筋。作為資深林業人的慶陽市林草局副局長方顯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我們在推動荒山治理的過程中,加大了經濟林木的栽植規模,特別是在草原修復過程中,加入了30%的中藥材栽植,將其種植到大山里,把資源留給未來。」方顯說,而在短期內想要見效,沙棘酸棗等適宜當地生長的經濟林木也成為栽植培育的首選。
沙棘是西北山區較為常見的灌木,多生長在溝渠坡沿或者田間地畔,耐旱耐寒,抗風沙,具有極強的保土蓄水作用,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恣意生長。秋霜過後,漫山遍野的金黃色沙棘果,不僅是山野風景,也是山區小孩記憶里的零食。
總投資13271.5萬元的華池火焰溝片區沙棘產業園項目集沙棘茶園、果園、造林、育苗、沙棘茶油生產線及產品銷售為一體,實現了產業培育、農民增收、國土綠化、區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重目標。在園區的帶動下,華池縣新栽沙棘4萬畝,低效沙棘林改造4萬畝。種苗培育200畝。截至目前,全縣栽植沙棘林達45萬畝。
「沙棘產業園沙棘剪枝、採摘等環節可吸收帶動附近300餘戶群眾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產業園投產後年產沙棘果610噸,沙棘鮮葉500噸,原料年產值383萬元。依託華池甘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產沙棘原漿、沙棘籽油、沙棘複合飲料等二十餘類產品,可實現產值4000萬元,服務528戶群眾務工就業,增加農民收入2530萬元。」 華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田成向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沙棘培育栽植在華池縣來說,僅僅是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的一塊小拼圖。「華池縣地處子午嶺林緣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壤層深厚肥沃,氣候環境適宜,群眾素來有造林綠化的優良傳統。」田成說,近年來,華池縣採取「農戶自主栽植、大戶承包栽植、合作經營栽植、企業租賃栽植」等模式,整流域推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05萬畝,荒山造林61.63多萬畝,退化林修復8萬畝,提質增效29.51萬畝,人工種草6.5萬畝,退化草原治理10.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2.97%,草原植被蓋度為82.15%。全縣基本達到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雙贏目標。
油松、樟子松、雲杉、紅太陽杏、文冠果、山桃……將鏡頭移至環縣山城鄉田佛山,漫山遍野的林木已初具規模。環縣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甘肅片區重要組成部分,去年秋季啟動實施首批工程——山城鄉田佛山治理示範點,建設任務5萬畝。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綠化任務,累計栽植油林木370餘萬株。
「由於這片屬於流動沙地,林木栽植培育較為困難,我們將一些土辦法和前沿的科技相結合,從整地方式、樹種選擇、適用技術推廣等方面着手,採用苗木窖藏、容器苗栽植、泥漿蘸根、截干栽根、地膜覆蓋、栽後澆灌等措施,提升造林成活率。目前整體成活率接近90%。」 環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姚志勇說。
出資300萬元修建庫容30萬方的淤地壩、投資400餘萬元安裝肥水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在環縣乃至整個慶陽林業系統,石明生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這個從環縣甜水堡鎮走出去的創業者歷經近20年艱辛創業路獲得成功後,返回家鄉,開啟了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道路。
「我們這裡常年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靠天吃飯天不下雨,靠地打糧糧不出苗』。」石明生說。鑑於此,他把改善生態環境、厚植綠色底蘊作為主要抓手,個人承擔苗木費、運輸費、水費、人工費等,帶領當地群眾在高崾峴村周邊荒山造林2000畝,栽植連翹、西梅、錦繡海棠等經濟苗木,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群眾務工收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3-4年這些經濟林木就可見效,到時候村民們誰採摘、誰售賣,就誰受益。
石明生指着早在10年前便投資修建的淤地壩告訴記者,每年秋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就通過淤地壩蓄水,然後將水抽存至蓄水池,用以灌溉苗木、耕地等。「淤地壩不僅可以起到蓄水灌溉的作用,每年可以減少百萬立方泥沙匯入黃河。」石明生說。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中的水土保持區、「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主戰場,慶陽通過幾年的努力,林草生態明顯改善。
方顯說,下一步將持續加快推進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切實加強林草生態修復保護力度,努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和築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