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粉筆,三尺講台育桃李;一顆丹心,傳承秉燭鑄師魂。在四川省德陽綿竹市的教師隊伍中,城東(第四)幼兒園教師米文欣一家十分特別,他們一家三代為師,薪火相傳,為綿竹教育事業傾注了滿腔的摯愛和熱情,以實際行動詮釋着傳道、授業、解惑這一神聖職責。今年教師節前夕,米文欣家庭被命名為德陽市首批教育世家。
外祖母楊登會 綿竹基礎教育發展的先行者
1961年,米文欣的外祖母楊登會從綿竹中學畢業後,進入綿陽市軍分區幼兒園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當她得知家鄉綿竹的師資緊缺,很多孩子因為貧困上不起學時,便毅然地決定回到當時的綿竹縣東北鄉玉馬村小學任教,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村里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擺脫文盲和貧困的困境。那些年的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沒有專門的校舍,學生缺桌子、少凳子,擠在借來的農家院子裏上課。楊登會帶着申請報告四處奔走,修繕破教室,建設新教室,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那時,楊登會的丈夫在部隊保家衛國,家裏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干。而且當時實行包班制教學,楊登會一直在村小擔任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工作和村小主任教師管理工作,除了用心教書外,她對學校的管理工作也事無巨細。有的家庭在讀書問題上重男輕女,她便挨家挨戶上門勸說;有的家庭子女多負擔不起學費,她便用自己的工資為他們墊付課本費......楊登會把光和熱融進了對鄉村孩子的教育里,映射出老一輩綿竹教育人埋頭苦幹、孜孜不倦的時代畫像。在綿竹教育大地上躬耕32個春秋,楊登會受到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敬重,被評為「綿竹縣教育局優秀教育工作者」,榮獲「光榮在黨50年」榮譽紀念章。
母親張興會 用教育情懷溫潤了一代又一代農村娃
在外婆的影響下,米文欣的母親張興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孝泉師範學校,開啟了她作為這個特殊家庭第二代教育人的征程。米文欣告訴記者,在她兒時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在枱燈下備課,經常騎着自行車帶她穿梭在泥濘小路。有一次開學報名時,母親發現班裏有一個學生遲遲沒有來報到,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放學後母親便騎單車帶着年幼的她到學生家裏了解情況。原來那位學生的父親體弱多病,母親不堪貧窮而拋下父女倆,因為家裏實在太困難而放棄讀書。那時的張興會家也並不富裕,母親卻拿出微薄的工資幫那名學生交了學費。而在多年的從教經歷中,張興會已經多次向貧困學生捐錢捐物,鼓勵他們再苦也要堅持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多年來,張興會曾多次放棄到城裏條件更好的學校工作,一直紮根鄉村,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清道學校,她所帶班級的成績多年位居全市前茅,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情懷溫潤了一代又一代農村娃。三十四載堅守,創造出不平凡的佳績。張興會也先後獲評「德陽市優秀教師」、「綿竹市骨幹教師」、「綿竹市優秀教師」、「綿竹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綿竹市未成年人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同時,作為四川省級課題《綿竹年畫特色育人的實踐研究》負責人、主研人員,其負責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甘守鄉村教農娃,樂為人梯綻芳華。清心明志育桃李,年畫育人傳天下。」這首詩是對張興會從教生涯最好的詮釋。
米文欣給幼兒園的孩子們上課
米文欣 為綿竹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深受家族教育精神的薰陶與感染,米文欣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這是一條傳承之路,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路的一頭是堅守,另一頭連着創新發展的未來。2017年,在綿竹市城東(第四)幼兒園建園時,米文欣便來到該園任職。建園初,幼兒園人員流動大,米文欣需要到多個崗位歷練,由於太年輕也受到過質疑。那時候她很迷茫,但在外婆和母親的鼓勵下,還有幼兒園前輩們的指導下,米文欣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逐漸成長為一名孩子和家長都信賴的老師。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米文欣潛心鑽研,勤練教育教學基本功,積極參與各項比賽,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呵護幼兒,獲得了家長的一致好評。主動到甘洛縣參加對口幫扶交流活動,為推進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先後榮獲「綿竹市優秀青年教師」、「綿竹市教育系統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我將繼續把外婆和母親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精神延續到自己的工作中,走好教育教學路上的每一步,為綿竹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米文欣表示。(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王虹 蔣麗萍)
頂圖:米文欣與外祖母和母親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