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陶惠人教授的辦公室,數面燙金錦旗映入眼帘,其中「惠人骨科 VERY骨德」尤為醒目。這位被無數患者稱為「好醫生」的骨科權威,行醫三十載,始終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諾。在健康中國的征程中,軍醫出身的陶惠人教授以妙手仁心鑄就「生命脊樑」,為大灣區乃至全國骨科病患者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以仁心仁術鑄就生命脊樑
一位患者家屬王小姐告訴記者,她的母親今年75歲,因為脊柱退行性病變深受折磨。2023年在外地做了脊柱內固定手術,結果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甚至因為術後疼痛只能長期臥床,出行全靠輪椅。後來經人推薦找到陶惠人教授,針對患者的腰椎管狹窄病症,陶教授為患者進行了脊柱內固定翻修手術。術後她的母親身體恢復良好,現在已經可以慢慢獨立行走,全家人都特別感謝陶惠人教授。
陶教授巡視病房照片
患者鍾先生的故事堪稱醫學奇蹟。因「結核性脊柱後凸畸形」導致身高縮至144cm、呼吸困難的他,輾轉多地求醫無果,一度萌生放棄念頭。2024年,經病友推薦來到港大深圳醫院骨科後,陶教授團隊為其量身定製「頭環重力牽引+截骨矯形」方案,歷時十個月逐步拉伸脊柱柔韌度。2025年2月,團隊成功實施高難度脊柱後凸畸形截骨矯形術,術後鍾先生脊柱變直、身高恢復至155cm,重獲直立行走能力。這一案例不僅彰顯技術突破,更折射出大灣區醫療資源的協同優勢——通過深港合作平台,患者得以享受國際前沿的診療服務。
刀尖上的「脊樑」傳奇
作為國內脊柱畸形手術量最多、難度最高的專家之一,陶教授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開創全椎弓根釘技術、全脊椎截骨術等十餘項先進技術。2019年,他率團隊鏖戰30小時、歷經4次高難度手術,成功救治國內首例「3-on摺疊人」,相關紀錄片《打開摺疊人生》點擊量破億。如今,他帶領的港大深圳醫院骨科團隊,更以磁力可控延長鈦棒手術等創新技術,為大灣區患者築起「鋼鐵脊樑」。
手術照片
在技術創新背後,是陶教授對醫學本質的深刻理解:「醫生不僅是手術匠,更是患者生命裏的光。」他主導的「中國夢•脊樑工程」已累計資助300餘名貧困患者,減免費用超550萬元,將慈善救助融入診療日常。這種「醫療+公益」的模式,與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理念不謀而合——正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強調的,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軍醫本色,情系南粵
出身第四軍醫大學、曾長期擔任西京醫院骨科副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的陶惠人教授,多次參加重大醫療救援任務,並出色完成任務,榮獲多項榮譽。轉業之後,陶教授將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作風帶入深圳。作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十餘年間,陶教授帶領團隊完成3000餘例複雜脊柱手術,其中不乏極重度強直性脊柱炎、3-on摺疊人等「世界級難題」。陶教授告訴記者說:「手術台就是戰場,每一次操作都要像對待生命『脊樑』一樣敬畏。」
陶教授榮譽照片
從軍醫到大灣區名醫,陶惠人教授的職業生涯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他參與汶川地震等重大救援任務,將部隊的「戰地精神」轉化為醫療服務的「溫度擔當」;他推動慈善救助與科技創新結合,詮釋了「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深港攜手,共築健康未來
依託港大瑪麗醫院骨科資源,在院長張文智教授鼎力支持下,陶教授團隊正推動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技術等前沿領域發展,為深港市民提供「家門口」的國際級診療服務。例如,磁力可控延長鈦棒手術通過遠程調控技術,讓術後康復更精準高效,這一技術已被納入大灣區「灣區標準」推廣清單。
根據「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正加速醫療規則銜接。通過「灣區通」工程,港澳居民在深圳就診可享受醫保跨境結算,而陶教授團隊主導的脊柱畸形診療指南,也正與港澳醫療機構合作制定,推動同質化服務落地。
骨科團隊照片
在深圳灣畔的港大深圳醫院,陶惠人教授辦公室的錦旗仍在不斷更新。每一面錦旗背後,都是一個被重新「撐起」的人生;每一次手術刀尖的閃動,都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這位「脊樑上的醫者」,正以畢生所學,在大灣區這片熱土上書寫着新時代的醫學傳奇。(記者何松)
頂圖圖説:陶教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