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香港商報主辦的「凝心聚力謀發展 打開香港新天地」2025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在香港商報大廈舉行。活動邀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頴,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姚茂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鄧健榮,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楊莉珊等出席並發言,大家會聚一堂深入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探討香港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角色與機遇。
嘉賓:香港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分享會上,李慧琼從習近平主席兩會期間三下團組的講話精神,結合香港的啟示,從新質生產力、科研教育人才一體化、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做出了精彩分享。她說,北部都會區、河套區是香港未來貢獻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窗口,而且可以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聯動,在推進國際創科中心作進一步貢獻。她還盛讚香港商報在全國兩會的報道和傳播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姚志勝主要講了三點體會。第一,高目標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地位,要與國家全球經濟地位相匹配,首先要追趕倫敦;第二,要更多舉辦國際盛事,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講好「一國兩制」故事,爭取APEC會議在港舉辦;第三,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強國家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
馬逢國分享時特別通過圖表着色和標注出關鍵詞,回顧去年政府工作和分析今年十大工作任務,特別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更結合目前的關稅大戰形勢,指出國家早作了提前部署。作為港區人大代表團的團長,他還列出多項數字,講述了港區代表提出建議、開會發言和接受傳媒採訪等情況,讓大家更好了解人大代表工作的繁忙和高效。他說,今年全國兩會對香港啟示多多,香港要落實好兩會精神,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林至頴對政府工作報告用關鍵詞出現的詞頻分析、順序分析、重點變化等,深入解讀了有關全國兩會的重要內容。他引用習主席下團組重要講話說,「經濟大省挑大樑」對香港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香港在金融、貿易、科研等方面優勢明顯,一直幫助內地各省市企業在相關方面的發展。香港要在金融、人工智能領域主動作為,承擔更多責任。他還分享出席兩會期間接受機器人記者採訪等花絮,反映國家新科技的進步。
陳曼琪發言時以法律工作者的專業眼光,打通宏微觀、上下和內外視角,深入分析兩會精神內容。她強調香港要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在不斷變幻的國際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才能保證各行各業平穩發展;香港要拼經濟、謀發展、搞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環;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內外聯通,鞏固香港獨特地位優勢,不斷拓寬國際市場,貢獻國家所需。
姚茂龍提到,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寫入涉港表述,這是中央對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的高度肯定,賦予了香港新的使命。他表示,特區政府與內地緊密合作,可以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加強招商引資、引才引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應對挑戰、緊抓機遇,激發市場活力,共謀發展,共創未來。他還特別從同鄉社團的工作方面講述了「加強人心回歸」的重要性。
作為在國際大企業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商界人士,鄧健榮特別強調了對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並從國家的高瞻遠矚、制度的強而有力、超大國內市場空間、豐富的政策工具箱、活力十足的創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信心和底氣所在。他強調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希望香港要善抓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楊莉珊也特別關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各項工作新的和重點提法,指出不僅釋放了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和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兩大強力信號,還提出了消費與投資「雙輪驅動」的系列政策組合拳,同時對加速科技創新、化解風險、保障民生也給出了逐項要求,不僅為「十四五」順利收官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十五五」高質量開篇奠定了扎實基礎。
香港商報展現主流媒體擔當作為
香港商報常務副社長、執行總編輯藍岸致辭時表示,全國兩會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涉港篇幅中,重申「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特別提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和「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其中,首次重點提及的「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凸顯國家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香港在內聯外通重要橋樑視窗作用方面將擁有更大發揮空間。他指出,今年全國兩會,香港商報立足香港和大灣區發展,緊扣國家發展大局,聚焦財經、內地、香港經濟及文化出海、大灣區協同發展,展現了作為香港主流媒體的擔當作為。
香港商報執行總編輯、分享會主持人羅興輝表示,由香港商報主辦的「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已成功舉辦五屆,其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媒體主辦,分享會盛況會通過香港商報各大平台廣為傳播,直達成百上千萬讀者和粉絲;二是和商界商會一起舉辦,通過直接學習,有利更好了解國家最新方針政策,更好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會上,香港商報董事總經理戴杰為香江國際中國地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執行董事楊莉珊、全港商會會長李立航及大興消防工程公司董事總經理陳軍頒發感謝狀。嘉賓們紛紛表示,將把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為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李慧琼:推動北部都會區 全面發展建設
李慧琼
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寄語香港必須抓緊機遇,在河套區、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用上改革性思維,用好這兩個地方,建設好創科中心。她說,要從制度上創新實踐,香港有不少知名高校,不過應用科技的落地要進一步提升;亦可讓創科公司用優惠方式落戶,同時做好科技人才教育,培訓更多人才。
姚志勝: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姚志勝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認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超越倫敦,成為排名第二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就需要對標全球最高標準,制定金融發展規劃,研究發布金融發展白皮書,列出改革路線圖、時間表,這既是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內在需要,更是強國建設、實現高水平金融開放的必然要求。他指出,作為亞太區重要經濟合作平台之一,爭取APEC會議在港舉行,既是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重大實踐,也讓與會代表和全世界媒體親臨香港,看到香港特區的「一國兩制」沒有變、香港健全的法律體制及獨立的司法制度仍繼續行之有效,展示「一國兩制」優勢,進一步擦亮香港金字招牌。
馬逢國:協助國家強化與外界聯繫
馬逢國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表示,今年全國兩會對香港的啟示,是香港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與去年相比,增加了「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一條,這是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港澳與國際聯繫密切的優勢來更好為國家建設服務,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具體落實這些部署。馬逢國認為,香港下一步要進一步發揮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匯聚的優勢,協助國家強化與外界聯繫;而且,更要向全球南方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進。
林至頴:「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出現141次
林至頴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頴分析對比了2024年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並表示,「發展」在2025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了141次,表明國家高度重視各行各業的發展。他表示,國家對全球貿易戰準備充足,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國家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定性的最大信心。香港要不斷深化國家交往合作,不斷開拓新興市場,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產業轉型,更要堅定信心,把握國家所需,為香港和國家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陳曼琪:從法律層面推動兩地融合發展
陳曼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發言時指出,全國兩會「兩高」報告提到「推動灣區法律規則銜接,支持港資港法港仲裁」,將進一步增強灣區經濟活力,香港可作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吸引外資到港成立公司並進入內地市場,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重要角色。
姚茂龍:以同鄉社團為橋樑凝聚人心
姚茂龍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姚茂龍提到,「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是香港新的使命。國家高度重視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的「人心回歸」工作,如何以同鄉社團為橋樑,推進人心回歸工作,是全港同鄉社團未來的工作重點。他表示,江蘇社團總會積極推動江蘇地級市社區與香港社區的共建結對工作,推動蘇港兩地加強民間互訪。同鄉社團要以創新形式的活動,聚焦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青年人才,提升同鄉社團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進一步促進人心回歸。
鄧健榮:繼續鞏固香港優勢實現共贏
鄧健榮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鄧健榮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制度型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布局未來的「避風港」,為全球企業提供確定性。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推動大灣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中西聞名對話橋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鞏固自身競爭力,實現與內地的共贏發展。他還提到,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空樞紐,第三跑道啟用後,機場年客運量每一年將超過1億人次,貨運量將達到900萬噸,香港應憑藉制度優勢和地理優勢,打造中國航天業標桿,鞏固全球航空樞紐地位。
楊莉珊:樂做香港商報「委員記者」
楊莉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楊莉珊高興地表示,自己已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擔任香港商報的「委員記者」,每天在香港商報視頻號上發表「第一視角」的視頻,一方面分享當天參會感受,另一方面也邀請其他委員共同交流。這種參會方式令她收穫多多。楊莉珊分享五點思考:一是堅決築牢國家安全底線,實現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歷史性跨越;二是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推動香港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邁向更多元和更高水平;三是強化國際超級聯繫人功能,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四是發揮區域協調發展疊加效應,推動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深度融合;五是進一步優化跨境便利化,提升民生福祉。她希望在全國兩會精神指引下,廣大市民能正確理解與擁護「一國兩制」,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發展建設,在發揮好香港獨特優勢、促進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工作中貢獻力量。(此部分内容由香港商報記者林駿強、呂明霞、康鈞淼根据嘉宾發言整理)
貫徹兩會精神 全力應對變局
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昨於香港商報大廈成功舉辦。 記者 蔡啟文攝
中美關稅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對於美方宣布對中方加徵125%關稅,中國外交部、商務部10日表示:如果美方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分享會上,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談到,應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對中國經濟有信心,相信在國家的戰略謀劃與制度優勢以及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定能提振信心、渡過難關。在交流環節,與會嘉賓亦踴躍分享,表示要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全力應對大變局。
普門基金會主席李月民:共建安居樂業的社區同心圓
普門基金會主席李月民表示,作為長期愛國愛港的香港慈善組織,普門基金會必須堅持加強思想政治引導、廣泛凝聚共識、抓好人心匯聚力量,引導香港市民擁護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建立安居樂業的社區同心圓。普門基金會將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一如既往做好下列工作:1.支援特區政府良政善治工作,繼續積極參與過渡性房屋、綠在區區、廚餘回收等面向市民的社區項目,並進一步擴展參與園林廢物回收、四電一腦等環保項目;2.積極參與地區治理的三頭馬車,包括關愛隊、區議會及地區三會工作,更會於年底支持立法會改選工作;3.繼續參與地區慈善公益工作,為廣大貧苦基層市民提供福利支援;4.支持政府青年宿舍計劃,支援青年同工優惠入住;5.加強認識祖國,繼續籌辦各式交流活動,並為祖國偏遠地區學童籌募獎學金;6.所有董事局成員均為香港選委及地區國安導師,員工必須簽署愛國聲明,並時刻牢記面向市民宣傳愛國愛港及國安法的神聖責任。
全港商會會長李立航:進一步推動「AI+」在港落地
全港商會會長李立航分享道,深入學習今年全國兩會精神,能夠清晰看到國家以「人工智能+」(AI+)行動引領未來發展的堅定決心。這不僅僅是口號上的支持,更需要在政策層面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特區政府應制定全面的AI發展藍圖,加強頂層設計。例如,在數據跨境流動、算力基礎設施建設、AI倫理規範等方面,應主動與國家標準和規劃對接,並爭取先行先試。同時,要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同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他指出,這種積極的配合與協同,正是推動香港實現新一輪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通過精準的政策引導和高效的區域合作,可為「AI+」在香港的落地應用掃除障礙,營造最佳的發展環境。這將加速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金融、專業服務、創科等優勢產業實現智能化躍升,從而帶動香港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模式的轉變。緊跟全國兩會步伐,支持「AI+」,強化配合,香港必將在這場深刻的經濟轉型中贏得主動,開創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羅湖港澳青年聯盟秘書長李乾亨:搭建平台橋樑加強兩地青年交流
「今年兩會再次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特別提出要深化內地與港澳青年的交流合作,支援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讓我們倍感振奮。」羅湖港澳青年聯盟秘書長李乾亨分享道,「作為港澳青年工作者,我們深刻體會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始終是港澳青年成長的堅實後盾。無論是創新創業扶持、實習就業通道,還是文化交流平台,中央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港澳青年搭建逐夢舞台。」他介紹,聯盟未來將深化「雙向賦能」機制,擴大港澳青年內地交流規模,同時邀請內地青年赴港澳交流,促進雙向理解;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兩岸交流會、青年論壇等形式,鼓勵港澳青年成為傳播愛國愛港精神的生力軍。
「港媒一姐」:媒體人不僅僅產出內容
今次全國兩會再度奔跑前線的木子分享道,記者的報道不僅是內容產出,也能進一步推動政策落地。 記者 蔡啟文攝
今次全國兩會再度奔走前線,被稱為「港媒一姐」的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李曉穎(木子)分享道,記者的報道不僅是內容產出,也能進一步推動政策落地。她分享了自己參與全國兩會的觀察和體會:一是不論傳統報社還是電視台,都在全力轉型,記者的拍攝裝備遵循方便原則逐步輕量化;二是外國媒體更多了,大家普遍關注文化和科技類的話題,一些爆點、熱點讓兩會更有看頭;三是注重前期策劃,香港商報今年全國兩會報道時通過前後方聯動、輸出視頻的同時爭取記者會提問機會,進一步擴大熱點,同時開設專欄、專題,以更專業、獨特的視角展現兩會風采;四是溫情新聞傳播量上升,香港商報一則「港媒小姐姐向北京警察哥哥借手套」的視頻得到大量傳播,表現出社會關注兩會議題的同時,也更希望看到接地氣、有溫度、有深度的第一視角內容。(記者呂明霞、林駿強、康鈞淼)
頂圖: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分享會出席嘉賓大合照。 蔡啟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