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y knows anything,沒人知道任何事。這句荷里活歷史上最著名的格言,不適用於4月7日的亞太股市。
率先亮相的日經225指數成了出頭鳥,一度以超跌8%創下18個月以來新低,兩個主要指數期貨隨即在觸及跌停板後暫停交易。韓國方面,綜合指數跌幅擴大至5.02%後緊急暫停了程序化交易賣單。台灣股市,則因台積電和富士康股價同時下挫近10%,引發熔斷。
A股與港股自然未能幸免。開盤一分鐘內,大盤直接擊穿5年均線,上證指數和深證指成指分別下探4.25%及5.44%,超5300隻股票飄綠,佔比達到全市場的98.6%。之後,上海股市開始考驗3100點關口。而同步開市的港股,恒生指數與恒生科技指數受到更猛烈衝擊,分別下跌了8.26%和10.13%。
「清明時節雨紛紛,外圍股市欲斷魂」。當4月3日、4日兩天,美國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指數相繼跌去9.26%和10.53%,納指在蒸發11.44%後年初至今折消近兩成進入技術熊市範疇。確實,已沒有人再會認為太平洋西岸的資本市場真的就能躲過一劫。畢竟,華爾街眼下充斥着焦慮、沮喪、委屈以及恐懼。1929、1987、2008、2020,一個名叫「昨日重來」的幽靈正在四處遊走。
然而,這是開始的結束,還是結束的開始?
42歲那年,唐納德·特朗普買下了紐約曼哈頓廣場飯店。那時,離在此地簽署令日本屈膝的協議剛剛過去3年;距他為自家物業做廣告,甘願在《小鬼當家2》中免費客串還有4年;他甚至不知道,7年後,為了避免首次破產,自己會遠赴香港尋求鄭裕彤、羅康瑞們的支持。
請記住,正是在1988年,風頭正盛的特朗普接受公開電視訪談時說了如下這番話:敵人可沒有這麼容易談判......我會讓我的盟友們支付他們應付的份額......我們就像一個炸彈,總有一天會爆。
沒有後來標誌性的咆哮,眼神中甚至還帶着一點點羞澀,但台下觀眾卻感到了涼意。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西翼玫瑰園果然發起了第二次,或者說全球擴大版廣場協議戰爭。結果,爆了!
如果全球頭部富豪過去一周都足足損失5000億美元,那麼小投資者們的痛楚,恐怕就算不得什麼了。還是從全球股市的壞消息中抽身,先去看看那份始作俑者的行政命令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邏輯,未來會怎樣的演變?再想想,從國家到企業乃至個體,所有利益相關方又該如何去做?
過去幾天,大多數人都在對所謂的「草台班子」口誅筆伐之際,有3個精英級美國人的動向卻值得仔細琢磨。
第一位是斯蒂夫·米蘭,哈佛經濟學博士,著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的得意弟子,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儘管近期沒有過多拋頭露面,但去年11月米蘭先生拋出的《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用戶指南》,即俗稱的「米蘭報告」,卻被認為是對等關稅事件中的理論依據和行動綱領。
在該指南中,米蘭認為美元長期被高估,進而損害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並加劇貿易逆差,因此需要動用「強有力」的政策工具,包括「早已熟悉」且「行之有效」的關稅政策,不僅用於提高財政性收入、保護美國工業,還能為國際談判增添砝碼。
新華社資料圖
好一個一石三鳥。而且米蘭堅信,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和資本市場,有能力承受貿易戰衝擊,進而利用貿易與安全掛鈎,阻止其他國家報復。
注意一一已絕不只是關稅戰,而是貿易/匯率立體戰,終級則是國力戰。
第二位,1985年「廣場協議」的幕後操盤手,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4月2日,其對fox電視台主持人直言:全球化貿易體系對美國來說是失敗的體系,並導致四大滅難性後果,即巨量財富轉移、經濟放緩、技術落後、美國人變窮變短命,成為G7其國家中唯一一個預期壽命未在80歲以上的國家。同樣具備優秀口才的萊特希澤還動用了排比一一我們看到工人變窮了,我們看到絕望增加了,我們看到毀滅。
至於第三位,就是貝森特,索羅斯旗下基金前高管,現任美國財長。4月4日,同樣是在接受電視訪談時,他不僅重申了上述兩位的觀點,還對如何振興美國製造業意味深長加了兩個備註:AI和機械人。
哪有什麼衝昏頭腦?哪有什麼興之所至?無論是特朗普還是那三位,一項旨在推翻過往半個世紀由美國親自創建的自由貿易世界計劃的種子,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已然埋下。而且,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可以讓全世界先行殉葬,然後再根據服從性原則,重新塑造一個以美國利益為主體的新世界。
僅從「愛國者」的角度,有些判斷並沒有錯。要知道,二戰時期美國每5分鐘就能製造一架戰鬥機,每天就能生產一艘運輸船。現在,波音飛機的質量令全球客戶憂心忡忡,美國造船業的市場份額只剩下1%。曾幾何時,製造業佔全美GDP的40%,千禧年之初變成了16%,目前則跌至不足10%。
誰造成了這一切?美國認為是中國,以及全世界,即所謂「天下人負我」。至於為了維護美元作為全球唯一安全儲備貨幣而必然出現的「出超」,至於美國商人利用長期壟斷地位取得全球供應鏈中最大利益分配權重,沒看見!沒看見!
這一切,真的完全出於公心?或者說,用對等關稅就真的能令「敵人」們悉數臣服?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一位北京觀察家就打了一個比方:一個賣場售價1美元的打火機,中國的出廠價格不過1元人民幣,剩下的6元其實都被美國進口各環節商人賺取。目前,美國的供應體系完全被沃爾瑪、開市客、亞馬遜等超級企業掌控。一旦打響全面關稅戰,作為目前全球唯一可靠的製造方,中國完全有理由漲價,而美國商人只會將其分攤給終端消費者。
「通脹一來,工人肯定在工會支持下要求漲工資。而想像中的外資工廠,至少還得三四年才能建成開工。光靠減稅解決不了問題,這期間老闆們怎麼辦?」他說。
該人士同時強調,關稅衝擊波主要利於美國中西部地區和幾個競選搖擺州,金融服務為主體的東海岸和擅長高科技研發製造的西海岸,則成了完美受害者。但後兩者,恰恰又是民主黨的大本營。
此前一直高度重視美國市場的一位上海企業家,對上述觀點也表示贊同。其告訴筆者,首先會把新上市的產品全部漲價,暫且無限期擱置產能向東南亞轉移計劃,同時利用英國只有10%的關稅的契機大做文章。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個措施,鑑於美國市場消費潛力下降,增加性價比產品路線且進一步減弱對美市場的依賴。
「都是明牌,我們已經不再焦慮。」她說。這,大概正是《人民日報》最新評論中所言的「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截至周一收盤,A股上證指數跌7.34%,深圳成指和創業板指數則跌了9.66%和12.50%。一個小時之後,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以全天報跌13.22%和17.16%收盤。
值得注意的是,周日晚坊間熱議的「降準降息」沒有出現。除了盤中中央匯金宣布增持ETF外,神秘的國家隊全天也沒有過多動作。甚至甚囂塵上增發消費券的建議,都不見了蹤影。
「好就好在投降」,這是很多中國人熟悉的一句毛氏評語,當然,需要反着聽。現在看來,4月7日A股、港股大幅下行在高層意料之中。既然已率先舉起「要公道,反霸道」的大旗,對於資本市場的短時劇烈波動,包括對於潛在盟友的暫時觀望,或許都不會過於在意。現在才是第一回合,拳擊台上從來沒有只是出拳不挨拳的道理。只要沒有倒下,在頂過第一波攻擊後,如何重塑全球秩序就不會是美國一家說了算。
Nobody knows anything,荷里活的經驗之談還是對的。(北京 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