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和基層市民今日(30日)回應醫務衛生局公布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表示新收費高出現時水平數以倍計,加幅太高令市民難以接受,經濟困難的基層市民及醫療開支較大的中下層長期病患者對新收費非常憂心,擔心難以負擔醫療費用,促請改善現時「減免機制」申請條件與程序,而醫療費自動豁免對象應擴闊至在職津貼基層勞工和長者津貼。
社協稱,歡迎醫院管理局日前再公布「減免機制」的優化措施,包括修訂經濟審查中「家庭」的定義、放寬入息及資產上限、擴闊涵蓋範圍與期限等,但現時「減免機制」仍需再加改進及簡化,才可確保基層市民和中下層長期病患者無需擔心醫療費用,得到治療。
據了解,政府希望藉現時所有醫療服務都加費超過1倍,令有能力者流向私家,但私家價錢不菲,加上夜間很少醫療服務,所以此方法未必可達目的。會方認為應減低加費幅度,同時需改善公營基層醫療服務,如增加家庭醫學診所、社區護理服務、夜間門診等,急症室求診者一旦確定非緊急應轉往門診並退回全費,更要改革醫療收費減免機制。
現時優化「減免機制」下,1人和2人住戶全數減免入息限額分別為7575元及16950元,但即將實施的最低工資計算,每月入息將達8757元,2人同為基層勞工,住戶入息將達17514元,基層勞工也未能獲全數減免醫療費用。社協提出2個選項,第一是參考1人住戶申請減免的入息限額定於1人住戶入息中位數150%,2人住戶申請減免的入息上限可定於2人住戶入息中位數125%(即28250元),令申請人入息介乎2人住戶入息中位數75%至125%,可部分減免醫療費用,增加對2人住戶保障。其次為採用「從事經濟活動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計算全數或部分減免入息水平,避免長者及失業人士拉低住戶入息中位數,以致有工作家庭未能受惠。
此外,自動醫療費豁免應擴闊至現有其他在政府部門已做審查的基層市民,以省行政費和便利基層就醫。社協估計65至74歲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單身長者中,工作人數不多,入息介乎7575至10700之間的更少。為支持單身長者工作、免卻長者經歷申請程序及減省行政成本,建議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單身長者及長者夫婦可劃一全數減免醫療費用。至於在職家庭津貼每半年審查一次,為簡化申請程序及減省行政成本,倡議領取「職津」家庭無需申請「減免機制」,在領取全額或半額「職津」的半年間可直接獲得相應醫療費用減免。
社協都歡迎當局為每名公立醫院病人每年醫療開支「封頂」於1萬元,病人屆時需自行申請減免「封頂」以外費用,並建議新增一項經濟審查的5000元「封頂」機制,按「從事經濟活動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作入息限額及申請公屋的資產限額,為中下階層提供較易觸碰的「封頂」界線。另外,現時1萬元「封頂」機制也應容許醫療開支未達1萬元病人可申請酌情減免醫療費用。
社協總結,不少基層不懂申請或不知有減免制度,政府應多作宣傳和主動轉介申請。當局認為資助水平為90%才算合理,換言之市民共付水平上升至10%,以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對醫管局撥款計算,新增70多億需由「病者多付」,日後仍有可能增加收費,確實有必要完善減免機制。至於本港醫療健康服務仍需持續改革,包括繼續大力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並以較大幅度資助弱勢社群使用有關服務、資助合適公立醫院病人使用私營醫療,分流公院服務量、理順醫管局內醫療專業指引,從醫療制度處理醫療資源浪費情況、透過人工智能及醫療科技等,加快醫療流程、監管私營醫療收費,避免因公營加費導致私營收費上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