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一片舊廠房正上演着化繭成蝶的奇蹟。陽光透過玻璃幕牆傾瀉而下,灑在陳列的水晶雕塑上,折射出斑斕的光影,仿佛為這座鉑晶藝術文化創意園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創始人吳代傑以合成水晶為媒介,澆灌成融合東方哲學、自然美學與生活實用性的產業之樹。日前,香港商報走進這座隱匿於山水間的藝術園區,對話這位執着於「讓藝術回歸生活本質」的探路者。
選擇惠陽:一場關於藝術與自然的對話
採訪從惠州與深圳的藝術生態對比展開。當被問及為何選擇落戶藝術氛圍相對薄弱的惠州惠陽時,吳代傑的目光穿過玻璃窗,望向遠方綿延的青山,眼中閃爍着光芒:「你看這裏的天空,是不是比深圳透亮些?」
鉑晶藝術起源於2001年,十年前,在深圳從事空間設計的吳代傑,因一次創作困境與水晶結緣。「我想在設計的空間中放置一件大型水晶雕塑,但市場上根本找不到符合想像的作品。」彼時的水晶工藝多局限於小件飾品,而天然水晶的稀缺性與物理限制,讓大型藝術創作近乎不可能。這個未完成的構想,成為他跨界研發合成水晶的起點。
然而,當材料研發初見成效時,吳代傑卻選擇了與深圳一牆之隔的惠州市惠陽區。「藝術創作需要能讓人靜下心的環境,而深圳的節奏太快了。」2018年,吳代傑帶着團隊開啟長達一年的「尋地之旅」,最終在惠州惠陽找到了理想的棲息地。秋長街道的舊廠房群背靠白雲嶂,距深圳車程僅一小時,這裏不僅有完整的時尚產業生態鏈,包括恩雅音樂創新產研基地,中凱珠寶產業基地、傑誠滑板、喜德盛自行車體育產業等,更保留了山水環繞的寧靜。「藝術家需要能長期扎根的土壤,這裏能同時容納工作室、展廳、工坊和生活的全部需求。」吳代傑說。
吳代傑作品
材料科學藝術家:在實驗室與美術館之間遊走
走進鉑晶藝術文化創意園的展廳,一組高達三米的《穿越》系列裝置作品引人駐足。合成水晶雕琢的山形輪廓與真實綠植共生,光線穿透材質時形成的折射,讓實體與虛影構成超現實的視覺迷宮。這種「既傳統又未來」的美學語言,源自吳代傑對材料近乎偏執的探索。
「研發初期,我們在出租屋裏用高壓鍋做實驗,冰箱成了化學試劑的儲藏櫃。」回憶跨界研發的十年曆程,吳代傑笑稱這是段「高中物理知識惡補史」。合成水晶的透光度、折射率、成型穩定性需要突破數百項技術節點,從化工原料配比到打磨拋光工藝,每個細節都可能讓作品功虧一簣。「最崩潰時,連續三十多次試驗得到的都是渾濁的『毛玻璃』。」但吳代傑沒有放棄,他堅信每一次失敗都是向成功邁進的一步。
吳代傑與服裝設計師郭培合作的《絲路幻境》系列
轉機出現在2019年。當第一件通透度超越天然水晶的大型雕塑《太湖石》誕生時,吳代傑意識到,這種人造材質不僅能承載藝術表達,更暗含東方哲學中「有無相生」的智慧。「天然水晶受限於自然饋贈,而合成技術讓我們獲得重構『自然』的自由。」吳代傑說。合成水晶因具備很強的黏合性和可塑性,他結合多種材料和多種工藝進行藝術表達,展出作品除了合成水晶外,還使用銀、錫、銅等金屬材料,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樹葉、花草等自然物體的碎片,來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這些材料不僅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還為合成水晶帶來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吳代傑作品
從藝術聖殿到生活現場:讓美融入日常
在鉑晶藝術文化創意園的工坊裏,工匠們正在打磨一張水晶茶几。台面內部懸浮着用非遺手藝的荷葉紋樣,燈光亮起的瞬間,荷葉與水晶折射的光暈交融,仿佛將江南煙雨凝固在方寸之間。這種「可使用的藝術品」,標誌着吳代傑團隊的第二次轉型。
「2015年後,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水晶藝術走出展廳。」吳代傑拿起一盞水晶枱燈,燈體內部的螺旋紋路由3D打印技術生成,通電後投射出的光斑竟呈現甲骨文形態。「藝術生活化不是簡單的功能附加,而是要讓審美體驗滲透到使用場景中。」吳代傑說。
鉑晶藝術作品先後獲得2024法國設計獎鉑金獎、2024美國MUSE設計獎鉑金獎、2024倫敦設計獎鉑金獎,在全球只評選一件作品的2024美國MUSE設計獎年度設計獎中,鉑晶藝術作品《Water》一舉奪魁。目前,鉑晶的產品體系已涵蓋藝術裝置、家具、燈飾三大類,其中,吳代傑與「國禮大師」李加林跨界推新作 《蘭亭序》茶桌,創新技藝呈現「千古行書」靈與厚,嵌入合成水晶永世封存,成為燦爛文化的古今傳承和延續……將「千古行書」以現代織錦技藝呈現,續寫「織錦傳奇」,創造出跨越時空的對話效果。
吳代傑作品
這種創新模式正在改變傳統收藏邏輯。2023年,吳代傑與服裝設計師郭培合作的《絲路幻境》系列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展出,裝置中嵌入的合成水晶構件,既可作為獨立藝術品收藏,也能拆解為家居組件使用。水晶雕塑藝術長桌,是對藝術大師達文西的致敬,作品以達文西素描稿為原型的水晶雕塑巧妙地成為支撐,水晶台面內熔嵌《維特魯威人》《蒙娜麗莎》等手稿與其作品複製件。光線穿透刻痕,疊映文藝復興的理性與浪漫,以透明美學凝固天才的思維軌跡。
吳代傑作品
構建藝術生態:舊廠房裏的新實驗
吳代傑帶香港商報記者參觀園區。斑駁的紅磚牆下,工人們用合成水晶與廢棄金屬製作景觀雕塑,未來這裏將入駐二十餘個藝術家工作室。「我想打造一個『大灣區原創藝術家居中心』,讓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都能找到表達媒介。」吳代傑說。
吳代傑透露,他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與非遺傳承人合作,結合他研發的合成水晶材料,將剪紙、農民畫、織錦、木雕、刺繡、書法、年畫、漆藝等非遺項目,融入他的藝術生活化創造當中。他認為,活化傳承、創新發展,「非遺+」正值藍海。平衡傳統與創新、有效活化與利用都是非遺相輔相成的關鍵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從當下還是從長遠來看,尊重傳統又寓於時代需求,始終是非遺文化存續和發展繞不開的話題。
「這樣,它的非遺永遠不會丟,它也會繼續這般幸運地,將這生生不息的故事講下去,甚至走出國門去講好中國故事。」吳代傑說。
站在園區的觀景台,可見遠處深圳的都市天際線。吳代傑的十年規劃清晰堅定:前十年解決材料問題,後十年探索產業化路徑,未來十年要搭建藝術與大眾的橋樑。「惠州的山海給了我沉靜的底氣,而我想把這種能量傳遞給更多創作者。」吳代傑說。(記者/視頻 盧偉)
頂圖:鉑晶藝術文化創意園創始人吳代傑在接受香港商報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