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2月15日電 歐洲議會第三大黨團「歐洲愛國者」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政黨領導人峰會。法國國民聯盟、荷蘭自由黨等歐洲極右翼政黨領導人在會上高調宣揚反歐盟、反移民、反自由派精英等政治主張。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受俄烏衝突延宕、經濟復蘇乏力、移民問題等因素影響,歐洲傳統政黨民意支持率走低,極右翼政治力量不斷崛起,力圖重塑歐洲政治版圖。
「讓歐洲再次偉大」
「歐洲愛國者」是去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後組建的新黨團,其成員來自荷蘭自由黨、法國國民聯盟、意大利聯盟黨等十多個政黨,在歐洲議會720個議席中佔據86席,僅次於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和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黨團。
本次峰會是「歐洲愛國者」黨團首次政黨領導人會議,以「讓歐洲再次偉大」為口號。會上,極右翼政黨領導人將矛頭直指歐盟機構,指責歐盟「過度監管」,主張成員國收回主權、減少歐盟對各國內政的干預。意大利副總理、聯盟黨領袖薩爾維尼稱,「歐洲不是布魯塞爾的牢籠」。法國國民聯盟批評歐盟「犧牲法國利益」,稱「愛國者將重新掌權」。
移民問題也是峰會焦點之一。有與會者將歐洲經濟困境歸咎於「非法移民入侵」,呼籲「關閉邊境」。峰會還高調支持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試圖借美國政治轉向之力重塑歐洲政治格局。
反建制浪潮席捲
分析人士指出,「歐洲愛國者」黨團此次高調集會,凸顯近年來歐洲極右翼政黨力量擴張的現實。在反建制浪潮席捲下,歐洲傳統政治格局正遭遇重大衝擊。
在法國,國民聯盟在2017年的國民議會選舉中僅獲得個位數議席,但在2024年選舉中贏得超過120席,與總統馬克龍的中間陣營和左翼陣營形成「三分天下」之勢。2024年12月,極右翼聯合左翼在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推翻時任總理巴尼耶領導的政府,導致法國近45年來首次未能在年末通過次年預算,暴露執政聯盟的脆弱性。
與法國一起被視為歐洲「雙引擎」的德國也出現政治動盪。最新民調顯示,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前夕,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保持在20%左右,超過執政聯盟中的社民黨,成為支持率排名第二的政治力量。民眾對德國執政聯盟內部分歧、能源危機及移民問題的不滿,為選擇黨提供了擴張空間。儘管近期德國爆發大規模反極右翼示威活動,但選擇黨依靠在移民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仍然獲得一些選民的支持。
此外,極右翼政黨在荷蘭、奧地利等國也成為重要政治力量,影響力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年底,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7個國家由極右翼政黨或極右翼政黨參與的政黨聯盟執政。
政治碎片化加劇
有分析指出,歐洲極右翼政治力量崛起是多重危機疊加的結果,或將給歐洲國家造成更多政治分裂局面,增加不確定性,使歐盟在安全和經濟政策方面難以發出一致聲音。
歐洲目前面臨着多重困境:經濟層面,整體增長低迷,國際競爭力下滑;社會層面,移民激增引發文化衝突和安全擔憂,助長排外情緒;安全層面,烏克蘭危機延宕,歐洲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在此背景下,歐洲傳統主流政黨應對乏力,嚴重削弱民眾對其信任,因此極右翼思潮逐漸蔓延,政治碎片化趨勢加劇。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政治學教授斯特凡·馬沙爾指出,極右翼政黨通過對精英階層持續不斷的批評鞏固了自身地位。「相比之下,在政治體系中根基較穩固的中右翼政黨,卻無法真正對精英階層進行批評。」(新華社記者任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