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部署和《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聚焦不斷完善科學類課程體系建設,改進和創新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教學實施條件,整合校內外各類實踐場所和資源,推動「大中小縱向銜接」「校家社橫向聯動」等中小學科學教育重點工作,提供了具體實施路徑,提出了明確意見建議。針對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科學類課程教師等不同主體,分別明確了工作內容。
《指南》提出,教育行政部門主要統籌教師配備、資源整合、評價改革、智慧賦能等方面工作,通過配齊配優科學類課程教師、配強科學副校長、做好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培訓、探索建設區域科學教育中心、加強科學教育資源對接轉化、實施科學素養動態調查、將實驗等探究實踐納入評價體系、創新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和數碼技術開展教學等具體措施,引領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取得突破。
《指南》強調,學校主要聚焦加強科學教育課程實施、深化科學教育教學改革、改進科學教育評價方式、強化科學類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用好科學教育優質資源等,通過在學校課程實施方案中強化科學教育,推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協同育人,提高科學類課後服務比例,加強校園科學文化建設,緊扣探究實踐強化實驗教學,基於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評價,統籌校內外優質科學教育資源等具體措施,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落地執行。
《指南》要求,科學類課程教師主要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改革教學評價,推進「教學評」一體化落實,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下一步,教育部將強化部署、調度、培訓及專家調研指導,督促各地抓好《指南》貫徹落實工作,推動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科學教育質量和水平。
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更加重視激發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更加聚焦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育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更加關注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以紮實舉措和實際成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制定本指南。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部署和《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價值引領、情感培育;堅持遵循規律,注重因材施教、激發興趣;堅持守正創新,立足國情實際、改革先行;堅持實踐導向,突出綜合探究、學思結合;堅持統籌協同,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合力,全面提高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和水平。
實施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要聚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核心素養培育,按照科學類課程標準學段目標、遵循中小學生認知規律,有效統籌校內校外資源力量,圍繞課程體系構建、育人方式變革、師資隊伍建設、評價範式改革等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科學教育生態系統更加完善,推動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大支撐作用。
二、主要工作
(一)教育行政部門
1.配齊配優科學類課程教師
(1)根據教學需要配齊配足小學科學教師,確保科學教師具有科學類相關學科教師資格證,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背景的碩士學位科學教師。
(2)配齊初中、高中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教師。
(3)優化科學類課程教師管理制度,完善評價體系,保障在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先評優、專業發展等方面與其他專任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制定促進專業成長的激勵性政策,切實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4)探索建立科學類課程教師共享中心,多元拓展師資共享渠道,鼓勵骨幹教師到薄弱學校進行支教。
2.配強科學副校長
(1)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科技企業等力量,確保每所學校至少有1名科學副校長,鼓勵並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學家、理工科專家擔任科學副校長。
(2)明確科學副校長工作職責,用好資源和專業優勢,探索通過開展科普講座、結對科學類課程教師、參與建設科學類課程、指導學生項目等務實舉措,發揮引領作用。
(3)搭建科學副校長培訓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工作評價和檔案管理制度,用好評價結果。
3.做好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培訓
(1)推動高水平師範大學開設科學教育專業,優化師範類院校科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鼓勵通過提高跨專業學習和實踐教學比例,培養教育教學綜合能力。在公費師範生項目中提高科學教育學生培養比例,支持綜合性大學培養科學類課程教師。
(2)將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培育納入省市教師培訓和「國培計劃」等教師培訓項目,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等力量,系統規劃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體系和培訓內容,重點提升科學素養和跨學科教學、實驗設計與操作、活動設計與實施等教學實踐能力。
(3)對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科學副校長等,按照群體特點和發展目標進行分類,建立多類型、多樣態的研修共同體,加強與教研部門聯動,推動新任教師、骨幹教師、專家型教師在交互式團隊架構中學習和實踐。
4.探索建設區域科學教育中心
(1)推動區域科學教育中心建設,整合區域內科學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科學教研員作用,開發高質量的科學課程資源,支持中心在課後、節假日向中小學生開放,引導學生進項目、進實驗室參與科學探究與工程實踐。
(2)依託專家力量,選擇特定領域、特色主題,小切口、深挖掘、成體系,強化實驗和實踐探究,打造一批好課程、好活動、好項目、好課題,為學校開展課堂教學、課後服務和科學活動提供支持,探索形成「啟蒙教育—興趣引導—探究實踐—創新研究」等進階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5.加強科學教育資源對接轉化
(1)開展研究資源建設,協調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科學教育相關部門力量,充分發揮教科研等部門作用,開展科學教育理論研究,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並支持中小學教師針對科學教育問題開展行動研究。探索建設科研項目成果與科學教育實踐的對接試點機制,推動科研資源在基礎教育領域順利轉化。
(2)開展社會資源建設,全面統籌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自然場域、科技企業等,為學生構建多類型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區域內學校定期開展校外科學探究實踐活動。
(3)開展實踐資源建設,探索在區域內中小學建設科學教育實踐基地,為高校科學教育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提供實踐平台。
6.實施科學素養調查
(1)結合區域實際,積極探索動態開展學生科學素養調查。不斷提升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評價工具的有效性,調查工作既要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情況和動態趨勢,也要關注影響科學素養發展的相關因素。
(2)加強調查結果運用,將其作為區域科學教育政策制定和學校科學教育工作改進的重要依據。
7.將實驗等探究實踐納入評價體系
(1)將學生平時實驗操作和參加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等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2)將實驗操作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在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納入理化生等實驗操作。
(3)實驗操作任務的設計,要側重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機融入對實驗原理理解、探究方案設計、科學論證、結論構建等方面的評價。
(4)將數碼技術等智能化手段引入實驗操作考試,提高實驗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8.數碼化賦能科學教育
(1)指導學校創新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開展科學教學,加強科學教學優質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供給,組織教師利用平台「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等資源開展課前備課、課中教學和課後教研,探索基於平台的點播教學、直播教學、自主學習等方式。
(2)利用智能裝備為科學教學創設沉浸式學習環境,藉助自適應學習引擎實現學習路徑的個性化定製與學習資源的適配推送。探索虛擬仿真和計算機建模等科學教學新模式,開拓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科學教學中應用的新場景,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提升教學評價的精準化水平。
(二)學校
1.在學校課程實施方案中強化科學教育
(1)深入學習貫徹國家政策精神,將科學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改革重點任務,根據辦學目標和工作基礎,分析資源條件,因校制宜制定科學類課程實施的學校規劃。
(2)課程實施方案要明確科學教育課程安排、教學計劃、學段銜接、教師發展、資源建設、條件保障、校內外統籌、評價改革等方面內容。
2.推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協同育人
(1)結合學校和所在地區特點,全面實施國家課程、有效應用地方課程、系統設計校本課程,聚焦思維發展、科學探究、工程實踐、科技人文等主題,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體育相融合,形成跨學科學習項目,支持學生每學期參加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強化科學探究實踐活動。
(2)探索校際課程共建共享機制,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地多特色」的課程資源建設和利用模式。
3.提高科學類課後服務比例
(1)提升科學教育在課後服務中的比例,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知識經驗、思維水平、興趣特點,進階式、一體化開展科學類課後服務。通過開展自然觀測、科學探究、工程實踐、創客活動、項目研究等,提升科學類課後服務的吸引力。
(2)依託校內外科學教育師資,加強對學生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的專業指導,支持有興趣的學生長期開展探究實踐活動和項目專題研究。
(3)打造「公益+市場」課後服務供給體系,創新社會資源購買和管理機制,將經實踐檢驗和有關部門認可評定的,由科技場館、青少年宮和校外機構等開發的精品資源納入課後服務,完善校外資源供給方「白名單」制度。
4.加強校園科學文化建設
(1)系統挖掘校內及周邊河流、池塘、農田、樹林等自然資源,通過標牌設置、標本展示、科普海報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校園科學文化,將上述資源優勢和文化元素同步融入特色化課程資源建設。
(2)提高科學類圖書比例,遴選適應不同年齡、覆蓋不同學科、反映時代特徵的科普圖書。組織學生開展日常科學閱讀和寫作,通過科幻畫、科普海報、科學小課堂、科普科幻作文等科學創作形式,促進學生「讀科學」「寫科學」「談科學」。
(3)利用校園櫥窗、宣傳欄等,講好科學家故事、展示國家科技成就。邀請科學家、工程師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講述奮鬥歷程、展示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心得,指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到科學實踐的具體情境中。
5.緊扣探究實踐強化實驗教學
(1)加強科學教育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根據實驗室建設與教學裝備配置標準,構建科學實驗室、探究實驗室、綜合實驗室、數字實驗室等實驗教學空間,完善設施設備和耗材供給,制定科學實驗與科創實踐項目清單,提升實驗教學空間建設水平。
(2)依據《中小學實驗教學基本目錄(2023年版)》,分學段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教學計劃,開全必做實驗,增加選做實驗,提高開放性、探究性實驗比例,注重對學生問題提出、實驗設計、動手操作、思維發展等能力的考查。
(3)在做好實體類實驗的同時,積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開展實驗教學。
6.基於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評價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核心素養,探索制定評價指標(量表),科學評價學習過程和學業表現,幫助學生自我診斷和自主發展。
(2)評價主體多元化。鼓勵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等多方積極參與,全面、客觀、綜合評價學生科學素養。
(3)評價方法多樣化。將單項評價與整體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紙筆評價與實作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4)改進科學試題的內容設計,豐富試題類型,優化試題結構,融入真實情境,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試題比例,重點評價學生利用知識、方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7.統籌校內外優質科學教育資源
(1)建立「1+N」結對制度。就近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和科技企業等機構,建立校內外常態聯動機制,推動校外觀摩體驗、科學探究、工程實踐、專題研究、價值引領等科學教育資源與校內科學教育供需匹配、深度對接,支撐校內課程教學、促進活動拓展、服務教研培訓。
(2)高中學校可聯合高校設立共享科學實驗室、科研基地等,為學生提供參與課題研究和實驗活動的平台。
(三)科學類課程教師
1.基於核心素養確定教學目標
(1)依據課程目標和學業質量標準,建立具體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之間的關聯,設計可評可測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
(2)強化基於真實情境的學段教學內容設計,小學階段重在激發興趣和奠定認知基礎,初中階段重在開展實踐學習和跨學科素養培育,高中階段重在培養綜合探究能力。
(3)教學活動堅持素養導向,推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接受與質疑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重點培育學生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責任。
2.聚焦綜合實踐改進課堂教學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反映學科思想、體現學科本質的結構化概念、規律和原理,組織教學內容。
(2)整合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項目式等教學方式,實施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探究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有效建構和靈活應用。
(3)整合科學類相關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內容,開展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探索綜合化實施分科課程的路徑,引導學生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繫,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解決真實問題。
3.圍繞提升評價素養推動「教學評」一體化
(1)更新評價觀念,增強評價意識,主動將評價融入教學,提高「教學評」一致性。
(2)積極參加教育評價專題培訓和教研活動,通過主題式、模塊化、任務驅動方式開展,涵蓋學科教研、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命題比賽等內容,全面提高考試命題、作業設計、評價實施等能力。
三、組織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中小學科學教育管理部門和職責,建立健全工作長效機制,統籌安排經費,支持科學教育中心建設、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建設、條件設施保障等,把中小學科學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督促做好科學教育國家課程落實、科學類課程教師配備、實驗教學裝備配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