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重返白宮,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歐盟政策的方方面面。對歐洲而言,本世紀頭十年,美國的戰略重心已從以維護歐洲安全為主要使命的大西洋聯盟轉向亞洲,從「歐洲優先」過渡到了「美國優先」。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隨着特朗普的回歸,跨大西洋關係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下降。其中一大焦慮就是特朗普敵友通吃,不顧傳統友誼對歐洲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過去一年,歐洲領導人十分關注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動向,料已制定清單,鎖定了一些報復性措施。與此同時,近兩個月來,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是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都主動示好,公開表態主張多買美國液化天然氣 (LNG) ,以及允許美國公司參與歐洲軍事採購,以期安撫特朗普,「挽狂瀾於既倒」。
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似已見效。12月20日,特朗普在海湖莊園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借勢發力,強調歐盟必須購買美國油氣,為歐美巨額貿易順差作「補償」,否則,美國將對歐加徵關稅。此前,特朗普一再抱怨歐盟「什麼都不買」,並威脅對所有進口產品徵收10%-20%的關稅,歐洲國家理所當然地也是目標。
特朗普上述言論有發最後通牒之意,但若反向解讀,其潛台詞似也可理解為只要歐盟同意大幅增加進口包括液化天然氣 (LNG)在內的美國商品,美國就不會對歐盟加徵關稅。不管怎樣,特朗普對歐關稅計劃至今仍雲山霧罩,誰也摸不清其「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對這樣一位自戀、專斷、情緒化、「想着一出是一出」的美國領導人,歐盟縱使絞盡腦汁,最終很可能是計劃跟不上變化。
貿易戰阻礙商品流通,抑制經濟增長,往往是兩敗俱傷,但特朗普卻樂此不疲,還以 「關稅人」自詡,貿易政策已成為下屆美國政府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無非是想藉此提高進口產品價格,增強美制產品競爭力,吸引更多外企來美國安家落戶,支持製造業在美國本土復興,朝對美國有利的方向重置全球供應鏈。
美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2023年,美國佔歐盟對外出口總額的19.7%,成為歐盟首要出口目的地,對歐盟貿易逆差增至1558億歐元。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或致歐元區經濟放緩、通脹上升、就業受挫。早些時候,高盛預測,歐元兌美元匯率最高可能下跌10%,2025年歐洲一些最大企業的收益將下降5%以上。加徵關稅對歐洲經濟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在能源危機、工業競爭力下滑之際,面對特朗普的貿易戰威脅,歐盟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有報道稱,歐委會已做基礎調研,包括關稅對不同歐洲國家和不同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對美國加徵關稅進行報復,等等。同時,為了避免刺激特朗普,歐委會尚未大張旗鼓地就如何應對與成員國進行溝通。從特朗普第一任期時任歐委會主席容克的策略分析,歐盟的應對策略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主動妥協,力避貿易戰。如上所述,歐洲領導人已公開允諾多進口美國商品,尤其是在能源和軍購領域。1月7日,特朗普在佛州海湖莊園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施壓北約成員國將國防開支在GDP中所佔份額從目前的2%提至5%。由是觀之,且不說歐洲已是美國液化天然氣最大的買家之一 ,只要歐洲國家大幅增加防務開支,僅軍購一項就足以讓美國吃飽喝足。何況,美歐在小型核反應爐貿易方面仍有相當可觀的擴展空間。
第二,蛇打七寸,做好加徵報復性關稅準備。歐盟不會總是慈眉善目,也會曉以利害,明確無誤地讓美方知道加徵關稅可能產生的後果。至於如何報復,歐盟或會如法炮製2018年反制特朗普對歐洲鋼鋁加徵關稅的做法,專拿支持特朗普的美國選區開刀,加徵報復性關稅,如總部位於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的摩托車製造商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肯塔基州波旁威士忌、蜜蜂等著名撲克品牌,以及橙汁、蔓越莓、花生醬、牛仔褲、化妝品等其他產品。
此外,還有人主張更狠的。一些人認為,如果針對有限數量的美國產品進行報復仍無濟於事,歐盟應採取對等原則,除少數高度依賴美國進口的商品以外,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20%的關稅,並視美方的政策調整情況加碼或減碼,直至特朗普作出妥協。
第三,預防中美貿易戰殃及歐洲市場。特朗普一度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加徵60%的關稅,後又調低至10%,但加稅幅度究竟有多大尚不好說。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相對開放的市場之一,歐盟擔心特朗普加徵關稅後,中國會後會向歐洲傾銷過剩產品。屆時,歐洲產品將不得不在歐洲,乃至全球與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競爭,使本已受能源價格等負面因素拖累的歐企雪上加霜。
歐盟料不會效仿美國違反WTO規則對華加徵關稅,但仍可繼續使用貿易保護工具和《關於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條例》、《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責指令》、《歐盟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條例》,以及《反脅迫工具法案》等其他立法保護歐盟生產商,還可能在雙邊和G7框架內,甚至更大範圍內,加強與美國在經濟安全方面的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導致產能過剩、扭曲全球市場的非市場經濟行為。如此種種,均可能對中資企業出海歐洲構成不小挑戰。
過去幾年,歐洲經濟疲軟,政治動盪,法國和德國政府上個月剛剛垮台,奧地利和比利時仍在勉強組建執政聯盟,要想在對美貿易政策上形成統一戰線並不容易,更不用說以此為動力加速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了。若干年前,美國將不斷減少對歐承諾可能被許多人視為天方夜譚,而隨着特朗普的回歸,美歐在綠色補貼、鋼鋁關稅,以及重啟WTO爭端解決機制等領域的分歧料將惡化。眼下,歐盟暫停對美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將於3月份到期,美歐之間為期五年的「飛機補貼爭端」休戰期也將於明年結束。誰敢保證,昨天的天方夜譚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警世恒言?